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需致力于提升海洋经济的整体水平,强化顶层规划布局,增强政策扶持的广度和深度,并积极倡导和引导社会资本踊跃投身于海洋经济的成长与发展之中。
东方财富网提供的数据揭示,到7月2日股市收盘时,海洋经济领域展现出显著活力,具体来看,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深水海纳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冰山冷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超过十家企业的股票价格实现了涨停,同时,还有多只股票出现了上涨趋势。
海洋经济潜力凸显
依据《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2024年度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达到了10万亿元的规模,这一数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了7.8%。据自然资源部最新统计数据,自年初至今,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第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为2.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7%。
目前,海洋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中,海洋科技创新构成了这一进程的核心力量。特别是深海科技,作为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重大的战略价值。对此,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的专家周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与此同时,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科技"一词被首次提出,强调了对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以及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的促进,旨在确保这些产业的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多个地区已经发布了相应的规划文件,比如青岛发布了《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这份规划中提出了构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源头区、海洋产业先锋区、海洋高端人才先锋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命运共同体实验区以及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的“五区一中心”发展蓝图。海南方面明确表示,将致力于推动深海科技领域的进步,同时加强海洋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积极布局深远海养殖等新兴海洋产业。
曹辙,北京艾文智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首席投资官永川行政服务中心,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的采访时指出,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以及低空经济三者并驾齐驱,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深海装备与深海探索等关键科技领域。曹辙强调,深海材料的研发、深海装备的制造以及深海数智化应用这三个领域,都极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上海麦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分支麦哲洞察预测,到2025年,我国海洋经济的总规模有望超过13万亿元,而在这一总规模中,与深海科技紧密相关的产业部门所占的比重预计将超过25%。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安光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拥有丰饶的海洋资源,且经济发展潜力十分可观。推进深海科技的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深化科研探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抢占赛道先机
我国深海科技产业已构建起一条涵盖深海探测、资源挖掘、设备生产以及生态维护的全面产业链。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的合伙人詹军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这一产业链中,各领域的科技技术相互交织融合,进而催生了众多创新性产品,确保了技术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商业价值。
在众多有利因素的推动下,深海科技产业链中的上市公司正迅速采取行动,不仅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也在商业化的道路上稳步推进;他们从单一技术的突破进展到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多方面同时出击,以抢占市场先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下属的海洋防务与信息对抗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目前正积极投身于多个深海领域的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建设之中。展望未来,公司计划充分利用在水声装备、信息电子以及智能控制等领域的丰富技术积累和产业优势,不断拓宽业务布局,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盈利水平。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其控股的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能够为深海工程项目提供量身定制的设备以及锚固系统,并在海底资源勘探、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商业运营。依托于在深海环境技术方面的丰富储备和过往项目的成功经验,该公司正致力于推动海上风电、深海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商业化进程。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公司成功研发了包括干式插拔连接器、湿式插拔连接器、水下连接组件以及水下机箱在内的多个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设备、海洋牧场以及深海探测器等多个领域。
袁帅,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的副秘书长,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的采访时提到,深海科技产业链中的上市公司应当紧密跟随政策导向,增加对深海探测、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的投资力度。同时,他们应与科研机构携手合作,攻克技术难题,并在新兴领域进行战略布局,例如海上风电、海洋碳汇等领域的项目。同时,需整合产业上中下游的资源,推动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协同合作,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和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