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起,原本较为冷清的证券公司再融资领域呈现出回暖态势,其中天风证券等三家机构积极推动相关事宜,然而,部分券商在实施增发股票的过程中又遭遇了新的挑战。
南京证券近期公布,在股东大会的批准下,公司的50亿元增资计划被决定延长至12个月,原计划于7月4日结束。自2023年4月起,南京证券首次提出了这一增资方案,随后对资金用途进行了调整,并首次进行了延期,直至今年5月中旬,该方案得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接受处理。
与之相仿,中泰证券在等待了两年之后,也打算对增发计划进行延期处理。据悉,在本月的中间时段,这家公司计划召开一场特别股东大会,以审议相关的提案。
观察整个行业态势,本年度,国联民生、国泰海通、天风证券的增发股份已成功上市,其中前两家公司正在进行并购重组。自去年起,在已上市的券商及其母公司中,仅有国信证券和湘财股份公布了增发计划。
非银分析人士指出,就券商再融资市场的现状来看,政策导向上,券商需坚持“资本节约、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向,这一原则并未发生改变。今年券商的定向增发活动,主要集中于推进现有项目的进展,而非全面放宽再融资的限制。
2家券商定增方案一延再延
南京证券自上市以来,已成功发起二次再融资,然而,其增资扩股的历程却充满坎坷。
数据显示,南京证券在2018年6月成功登陆我国A股市场,其首次公开募股(IPO)筹集到的资金净额达到了9.37亿元。紧接着,在上市后的第二年,公司便提出了新的融资计划。具体来看,2019年8月公布的增发预案中提到,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6.6亿股的新股,其中,控股股东紫金集团有意认购其中的近半数股份,即3亿股,此次增发的募资总额预计将达到60亿元。
在2020年6月,该次增发计划获得了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到了同年11月,增发工作圆满结束,最终成功发行的股份数量为3.88亿股,筹集到的资金总额达到了43.75亿元人民币。
首次定增完成后,2023年4月,南京证券欲再度融资。
据悉,该企业拟发行11.06亿股,筹集资金总额达到50亿元,其中一半的资金,即25亿元,将用于证券投资领域,剩余资金则将分配至资本中介业务,并加大对其他子公司,如另类子公司、私募子公司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然而,在方案公布仅两个月之际,同年六月,南京证券对资金募集的用途进行了调整,对投行业务的投资规模进行了大幅减少,由原先的25亿元削减至5亿元。在方案修订版中,偿还债务和补充运营资金成为了资金募集的首要用途,预计投入的资金总额不超过13亿元。
去年七月上旬,该次定向增发计划即将因期限届满而失效,南京证券紧急召集了特别股东大会,并作出决议将其有效期延长至12个月。时至今日,该方案再次经历了延期。
中泰证券也是如此,定增方案一延再延。
今年五月末,中泰证券的60亿元增发计划已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批准。自2023年7月起,公司首次公布了增发计划,计划向包括控股股东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35个特定投资者,发行不超过20.91亿股的A股。在这之中,枣矿集团的认购份额占比达到了36.09%,其认购金额上限为21.66亿元。
当时,中泰证券计划动用超过四成(即25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剩余的资金则将投入到信息技术领域、合规风险控制、非传统投资以及市场做市等业务中。
方案公布仅两个月,公司便在同年九月对方案进行了修订,确保了募资总额的稳定,同时将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规模削减至十五亿元,并且新增了两项投资计划:其一为购买国债、地方政府债和企业债等证券,其二则是财富管理业务,计划各自投入五亿元。
自那时起,该次定向增发项目并未取得进展,至去年九月末,公司对外公布决定将方案的有效期限增加一整年。
目前,增发计划可能再次推迟。根据中泰证券最新发布的公告,公司计划在7月14日举行一次特别股东大会,会议议程中包括审议有关延长增发预案有效期限的提案。
融资必要性成监管关注重点
南京证券融资“补血”的必要性,正成为监管关注重点。
该公司近期对外公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其询问信中责令该公司阐述,尽管之前筹集的资金尚未完全投入使用,但公司为何仍需进行此次融资的原因。
南京证券对此回应表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之前进行的增资扩股所筹集的资金已经完全耗尽,这些资金全数被投入用于充实公司的资本金及日常运营资金。
南京证券对于重启增发计划表示,其净资本水平目前位于行业中等水平。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预计证券行业的集中度还将进一步上升。若公司不迅速补充资本,不与市场发展趋势保持同步,其竞争力将面临削弱的风险。
据相关数据表明,至2024年年末,南京证券的净资产达到了152.25亿元人民币。在过去的三年间,该公司的业绩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2022年至2024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0.08亿元、24.76亿元以及31.47亿元,而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也相应地达到了6.46亿元、6.77亿元和10.02亿元。
然而,在当年,天风证券的增发计划得以实施,中泰证券和南京证券的增发申请也获得了受理,这一系列事件一度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券商的增发活动是否正逐渐回暖?
三家中小型券商的增发计划已获得交易所的受理或审核通过。然而,近期市场关注的主要是现有项目的推进,而非券商再融资的全面开放。国泰海通非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欣琦如是分析。
观察整个行业态势,近两年来,券商在再融资领域的市场情绪较为低迷,曾经高达百亿的融资规模已难觅踪影,现在更多地呈现的是对募资规模的压缩以及对资金投向的调整。
自2023年8月起,尤其是此后,首次公开募股以及再融资活动均出现了阶段性收紧的趋势,股权融资市场整体呈现出持续的低迷状态,与此同时,券商在融资方面的进展也相对迟缓。
根据Wind的数据统计,自2023年下半年起,在所有上市券商及其母公司中石家庄市神兴小学,仅有四家成功实施了增发计划,它们分别是国海证券、国联民生证券、国泰海通证券以及天风证券。
2023年11月,国海证券完成了增发计划,实际筹集资金达到了31.92亿元,这一数额相较于最初计划的85亿元募资总额,减少了超过六成。
去年五月与十月,国联民生以及国泰海通相继推出了增发计划,这些举措均是为了配合并购重组的需要而进行的。
国联证券成功收购民生证券99.26%的股份,交易额高达294.92亿元,同时筹集了20亿元资金;国泰君安则向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发行了6.26亿股股票,并借此筹集了总计100亿元的资金。
业内认为券商再融资未全面回暖
不仅如此,在最近两年中,提出定增计划的证券公司寥寥无几,而且这些募集资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支持并购活动的进行。
据悉,自去年以来,在众多上市券商及其母公司中,仅有国信证券和湘财股份公布了定向增发计划,前者计划募集资金51.92亿元,后者则计划筹资80亿元。具体来看,国信证券计划通过增发股份收购,意图获得万和证券96.08%的股权;而湘财股份则计划通过换股的方式,与大智慧实现合并。
在同一时期,券商在配股和可转债方面的表现显得尤为清淡,从2023年初至今,已经过去将近两年半,期间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券商公布过相关计划。
在监管领域,去年的五月,证监会对上市证券公司的监管条例进行了修订,规定证券公司在首次发行证券并上市交易,以及进行再融资时,需综合考虑股东的收益及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自身的经营情况等因素,科学地设定融资的规模和时机,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规范,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谨慎从事资本密集型业务,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于当前券商再融资市场的状况,资深行业研究员王剑辉曾向记者透露,目前大规模放宽券商的再融资渠道并不切实际,而对于某些特定机构的融资需求,将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予以满足。
究其根本,他分析指出,当前情况下,市场资金的供应与需求仍需保持均衡,若券商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融资,可能会对市场资金产生一定的分散影响。
与此同时,目前的行业监管正逐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根据每家机构的个别需求来进行管理,而非采取行业性的大规模融资策略。他进一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