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起,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减重治疗不再是可选择与否的业务,而是转变为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高效完成的职责。
2024年6月,我国卫生健康部门及另外15个相关机构共同推出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该方案倡导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体重管理专科。具体而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其下属机构,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和中医医院,均需在2025年6月30日前,确保体重管理专科的设置达到全面覆盖。
时间节点已至,众多医院纷纷启动,同时,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也主动发布了关于本地体重管理门诊开设的最新信息。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市共有119家二级或以上医疗机构以及76家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体重管理服务;广州市有63家医院设立了体重管理门诊;浙江省内24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设立体重管理门诊,累计接待患者超过20万人次;四川省内则有446家医疗机构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门诊。
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以及中医科等众多科室纷纷加入减重治疗行列,医院内部竞争激烈,部分医院甚至设立了多达七八个减重治疗门诊。
在短时间内,体重管理门诊领域也显现出一定的混乱现象。部分医院的肥胖专科门诊频繁更迭,有的医院虽挂有相关招牌却门可罗雀,还有的医院科室间竞争激烈,导致治疗过于单一化等问题。
投入成本较低,使得公立医院开展减重手术似乎显得较为简单。然而,从医院运营的视角分析,能够盈利的减重科室并不多,这是因为目前到院就诊的肥胖患者数量仍然相对较少。
在“指南如云、中心遍布”的混乱环境中,减重治疗是否真正有效、有益?更关键的是,减重机构及其业务如何实现长期发展,能否成为医院运营的新动力?又有哪个科室能够凭借“减肥”这一偏向消费的新业务,为绩效带来新的增长?
这些信息是那些正在规划开展减重服务或正计划进入减重服务领域的公立医院最为急需了解的。
减重渐成标配,投入与回报几何?
值得注意的是,公立医院中越来越多的医院设立了专注于减重的专科门诊,然而,却鲜见有专门的减重医生。内分泌科的医生既要应对肥胖问题,又要治疗糖尿病;而外科医生则不仅进行胃部减重手术,还同时进行肾脏、甲状腺等器官的手术。
这种心神不定的状态,恰巧反映了我国公立医院在开展减重服务时面临的现状:启动项目相对简单,但要将项目做好却颇具挑战。
朱辉峰,一位减肥领域的专家(化名),直言不讳地表示:“当前,从事肥胖治疗这一职业的门槛相当低,许多医生甚至未接受过肥胖诊疗的专业培训,便擅自开设了减肥诊所。”
对于实施轻量级服务的医疗机构,设立体重管理专科门诊,一般会指派内分泌科、营养科等专业背景的医师出诊,所需的人力投入几乎微乎其微。即便设立专门的减重科室,通常也仅需配备大约4至5名专职减重医师即可。
在进行减重手术时,考虑到可能遇到重度甚至极重度肥胖的患者,我们必须配备一些特殊的设备和器械。
2018年,随着通州院区的建成,北京友谊医院的减重与代谢外科抓住这一契机,实现了从胃肠科的分立,并成功设立了一个容纳约40张病床的独立病区。
减重与代谢外科的负责人张鹏回忆道,鉴于该病区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肥胖症,因此特别针对肥胖患者的身体条件,配备了若干特殊设备与设施,包括能承受更大重量的体重秤、血压袖带以及病床等,同时,手术室也配备了加长的手术器械。
公立医院在面临成本投入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似乎让减重手术变得相对简单。然而,从医院运营的视角来看,能够盈利的减重科室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到院接受肥胖治疗的病人数量还相对较少。
张鹏强调,肥胖患者的治疗与诊断过程较为耗时,在诊所中,医生往往需投入更多时间向患者进行详细解释。“治疗一位肥胖患者所需的时间,几乎相当于治疗三位糖尿病患者。”
归根结底,减重的“市场”还在发育。
对肥胖视为疾病这一观念尚未普及,众多肥胖患者在减重门诊就医,往往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异常后,才决定前来就诊。至于治疗肥胖症的药物,如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也只是在近年来逐渐被大众所了解。与此同时,减重手术的接受度依然不高。即便患者接受了治疗,若未达到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的治疗要求,医保部门也不会予以报销。
种种因素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在市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仅凭一家小小的减重诊所很难有所建树。正如最初所言,有的医院开业后又关闭,或者虽有门牌却门可罗雀,病人寥寥无几。
在这种背景下,规模效应显得尤为关键,部分公立医院将“减重”视为一项盈利性服务,因此纷纷采纳了一种更为彻底的策略:设立专门的科室、创建减重专门机构。
部分三级甲等医院在设立独立减重机构之后,其门诊接待量和手术开展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
《健闻咨询》报道,成都第三人民医院(简称成都三院)的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自2011年设立以来,截至2024年,其门诊接待人次已突破两万,减重手术量接近两千例;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简称上海十院)的肥胖症诊治中心虽然成立于2024年,但去年门诊接待人次约为一万,内科住院患者转化率在2%至5%之间,手术住院患者转化率则在1%至2%之间;北京友谊医院的代谢与减重外科自独立运营以来,2019年的减重手术量已超过500例,尽管疫情期间手术量有所减少,但去年已回升至近600例。
这些减重机构,它们之所以能吸引患者并盈利,背后通常是内分泌科、外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的共同努力。同时,获得医院领导的赞同、突破病床资源的限制,更是至关重要的、鲜为人知的成功秘诀。
对于那些学科和运营都相对成熟的医院来说,若要增设减肥专科,首要问题是必须面对空间和床位等资源的稀缺。若医院不具备开设分院的条件,那么单独设立减重外科或减重中心往往不会是医院优先考虑的方案。
与北京友谊医院减重外科的创立过程相仿,在2024年7月,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肥胖症治疗中心于虬江路院区正式设立。医院特地在新建院区中划拨了半层楼面,专用于肥胖症患者的门诊检查与诊疗。同时,新的专区病房也正在建设中。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治疗与诊断中心主任曲伸指出,该院设有十余间诊室,涵盖了从检查到诊断的全方位服务。门诊时间为每周六天,每天均有三至四名来自不同科室的医生出诊,包括内分泌科、营养科、外科和心理科等,就诊流程安排得井然有序。肥胖症患者首先由内分泌科医生进行初步诊断,随后根据病情进行分流治疗。
小蛋糕得众人分,不同指南满天飞
我国各地医院在减重治疗方面的实力各异,负责此项工作的科室种类繁多,有的以内分泌科为主导,有的则由外科担当主角,还有些是多个科室联合进行。在患者数量有限的前提下,科室之间便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
从收入来看,外科和中医科“吃香”,内科就略显逊色了。
外科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其工作范围涵盖了内科和外科的双重职责,其科室收入不仅包含药物治疗所需的各项检查费用,还涵盖了手术和住院所产生的相关开销。
在外科门诊,超过九成的患者倾向于药物治疗。鉴于减肥药可能引发抑郁症状、提高患甲状腺髓样癌的风险,病人在服用前必须进行详尽的检查。这些检查通常涵盖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四项血液检测,以及甲状腺和肝胆的彩超扫描。整体而言,这些常规检查的费用大约在1200元左右。
以北京友谊医院为例,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大约需住院一周时间。这一过程中,包括住院检查在内的总费用大约为45000元。经过医保报销后,患者个人需自付的费用大约为15000元。得益于手术费用的支持,外科在减重服务领域的收入链中占据领先地位。
中医科的减肥项目比较多样,包括中成药、针灸、埋线减肥等。
朱辉峰指出,盈利主要来源于减重外科和中医科,后者因其特殊待遇而可收费。相较之下,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科等科室,从医院运营和人力成本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并未带来盈利。
医院管理者张旭(化名)进一步指出,营养科在减重领域的收益并不理想,这主要由于某些地方的管理规定,公立医院的营养科不得生产和销售减重相关产品,诸如代餐、蛋白粉等。显然,仅凭口头宣传是无法带来丰厚的收益的,而“话疗”的效果自然也是有限的。
但上述情况也并非绝对,内科减重做出特色也能吸引患者。
北京协和医院的营养科堪称独特。该科的减重服务在业界享有盛誉,在社交媒体上更是涌现出众多“攻略帖”,吸引了众多患者慕名而来寻求减肥帮助。众多患者反映,协和营养科提供减重服务的费用主要涉及检查费用,常规检查费用大概在1000元以上,而蛋白粉等营养补充品则需要患者额外购买。
国家卫健委颁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之外,尚有众多专科指南,诸如《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以及《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等。然而,在众多科室之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这些指南能否真正得到实施,无疑成了一个巨大的疑问。
磨合:中心化管理能改变现状吗?
曲伸认为,针对以往减重治疗过程中各科室各自为政的现象,最理想的策略是实施集中管理——其核心要点在于实现绩效的统一分配。
减重中心化管理的理论基础在于,肥胖并非单一方法所能克服的问题,无论是营养调整、体育锻炼、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任何单一手段都无法彻底解决所有相关问题。
在医院里,众人偏爱夸耀各自学科的强大,然而实际上,若缺乏协作,问题终究无法得到解决。
在实施集中管理之前,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在减重治疗领域曾探索过其他管理模式,诸如肥胖联合门诊以及肥胖融合病房。这些协作形式现被称作MDT(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医院也遇到了不少难题。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肥胖专科已设立超过十五年,起初是由来自内分泌科、外科以及营养科等多个不同学科的医生们以较为松散的合作方式,建立起了一种类似联合门诊的模式。
曲伸逐渐意识到,若各科室单独设立减重门诊,不仅会造成医院资源的浪费,而且对患者而言也不便,因为“各学科之间竞争激烈永川行政服务中心,各自过分强调自身,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较为单一。”
住院病房中,中心化的初步举措得以实施,原本用于接收肥胖患者的病房,经过调整,转变为了肥胖患者融合的病房。
曲伸指出,这意味着所有与肥胖相关的学科都将汇聚一堂,包括外科、中医、营养等多个领域,对肥胖患者实施集中式管理,摒弃了以往按学科分类的做法。
合并内外科后,外科医师开始在内科病房轮值并执行手术,患者不再需要在两科之间辗转,然而不久后却涌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减重手术的病例数量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内外科医师的绩效考核标准悬殊,以及实习医师分配上产生的冲突等问题接踵而至,于是住院部再次进行了调整,设立了以内分泌科为主导的肥胖专科以及减重外科。
2024年7月,上海十院在整合肥胖多学科合作及内外科融合病房资源的基础上,正式搭建了一个全面、一体化的肥胖症诊疗中心。此举标志着减重诊疗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实现了人员与绩效的统一管理,有效避免了不同学科间的独立作战现象。
中心建成后,肥胖专科领域的五位专职减重医生,其薪酬及绩效将独立进行计算。
曲伸指出,目前医院将肥胖症诊治中心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其它科室同等对待。在任务分配和绩效管理方面,都遵循与其他学科相同的规则。此外,医院还会根据工作量在内外科不同专业间进行二次分配。这与以往将绩效分别发放给各个科室的做法有所不同。
过去各科室各自为政,个人所得有限,却不愿将患者转至其他科室。曲伸指出,如今已无绩效争议,患者所需治疗即予提供,绩效统一分配,成功消除了争夺资源的矛盾,并解决了治疗偏颇的问题。大家形成了一个团队,目标统一,有效避免了学科间的利益纷争。
今年四月,北京友谊医院增设了肥胖症诊疗及体重管理中心,并在挂号系统中增设了“肥胖症诊疗与体重管理中心”这一顶级菜单选项。该菜单下汇集了众多减重门诊,涵盖了不同专业方向,使得门诊名称、所属科室、坐诊医生等信息清晰可见。张鹏表示:“经过这一调整,各专业团队协同作战,门诊就诊人数大幅上升,以至于号源紧张,一票难求。”
成都三院,全国减重手术量位居首位的医院,早在2011年便设立了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专科中心。
业内专家表示,成都三院在减重治疗方面投入了全院资源,其运作机制已相当完善。医院内各科室接诊的BMI指数异常患者,均会被推荐至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接受治疗。此外,科室间在合作上的努力远超竞争。
在曲伸看来,若要实现肥胖管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且必须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这并非取决于由谁引领,因为各家医院的情况各异,有的医院在减重外科方面表现突出,有的则在营养科领域独树一帜,还有的在内分泌治疗上颇具优势。重要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工作,而共同的理念则是最为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