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命脉在于营商环境,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近年来,为了改善营商环境,各种改革措施接连推出,政策文件也不断问世。然而,在一些地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始终存在:政策工具箱虽然越来越丰富,但企业的实际获得感却并未显著增强。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近期,上海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推出的“开店一件事”指南,为解决这一难题贡献了生动的范例。该指南的核心在于贯穿整个开店过程的细致入微:以店铺从诞生到消亡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将开店过程细致划分为37个重要步骤,从开业前的证照申请,到持续经营中的合规管理,再到店铺关闭后的后续处理,每个环节都详细列出了所需材料和办理流程。这本手册成为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有益探索。
在改善商业环境方面,许多地区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企业仍然常常在错综复杂的行政程序中遭遇阻碍。为了将商业环境打造成为企业成长的肥沃土壤,必须确保服务细节足够精细,在诸如证照办理等虽小却至关重要的环节上给予清晰的指导;同时,还需以市场需求为指引,将政策表述转化为商户易于理解和使用的实际工具。将政府服务融入企业从生产到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认真聆听企业的声音,深入挖掘服务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提供政府服务的“加量”来减轻企业的负担,从而最终达到激发市场活力的“倍增”效果。
因此,评估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不能仅以政策出台的数量为标准,还需关注政府是否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企业切实体会到改革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在于政府角色的转换——从传统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从审批者向赋能者的过渡。当政府能够站在企业的立场考虑问题,运用经营者的思维方式来设计服务,那么改革的成果便能真正让企业感受到并得以实现。
营商环境改善并非仅由某一部门独自承担永川行政服务中心,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唯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深度参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服务体系,将营商环境从单一层面扩展至包含政务服务、资源保障、法治氛围、城市宜居性等多维度的复合型生态,才能确保企业能够高效便捷地办理事务,进而使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得以持续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9日 05 版)
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