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知名主观私募规模“坠落”。
中基协最近发布的统计资料表明,由知名投资人管华雨所创立的合远基金,其最新的资产管理规模已从之前的超过100亿元调整到了50至100亿元之间。
合远基金于2022年3月正式成立,紧接着在同年5月顺利完成了登记备案手续。在此之前,管华雨先生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申银万国证券的研究员、投资策划部的负责人,信诚基金的研究员以及基金经理,交银施罗德基金基金经理、权益投资总监和研究总监,以及上海彤源投资基金的经理、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和总经理等。
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显示,管华雨掌控着合远基金67%的股权,而这家公司的其他三位股东,包括顾杵、丁俊、庄琰,以及公司内部的多位员工,他们之前都曾在上海彤源投资工作过。具体来看,顾杵、丁俊、庄琰在合远基金中的持股比例分别是12%、11%和10%。
2015年6月,管华雨加入尚在初期发展阶段的上海新彤源投资。他凭借公司旗下产品的卓越业绩,引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在2020年成功跻身百亿规模私募行列。
以彤源7号(A)为例,Wind的数据揭示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自2015年6月起,该产品的净值曾伴随大盘经历了一次显著的下跌,累计净值降至1.29。然而,到了当年9月下旬,产品净值便逐步回升。到了2021年11月下旬,累计净值更是创下6.41的历史最高点。在超过6年的时间跨度内,该产品的收益率接近400%。
广州一位私募基金的高级管理人员王总监在接受界面新闻报道时提到,尽管众人普遍认为过往成绩无法预示未来回报,然而在投资者眼中,基金经理过往的投资成绩往往被视为决策阶段最为关键的评价标准之一。投资者们普遍在目睹基金经理展现出卓越的业绩之后,才会选择购买其管理的产品;因此,不少知名的基金经理在取得显著成绩之后,更倾向于选择独立开设私人基金或自立门户。
管华雨在担任上海彤源投资职务期间,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这一声誉使得合远基金在起步阶段就进展顺利。据公开信息,2022年6月21日,合远基金首批产品在发售首日便成功筹集了超过20亿元的资金。到了同年7月底,通过各销售渠道的累计销售额已接近90亿元。紧接着,该公司迅速跻身百亿规模私募行列。
然而,合远基金这三年多的发展却是典型的“高开低走”。
Wind的数据揭示,合远基金管理下的八只近期净值有所更新的产品,它们的设立时间均为2022年7月,截至目前,这些产品自创立以来所累积的亏损比率普遍介于23%至25%之间。
以“合远好买雨鸿1期”为例,自该产品于2022年7月5日正式成立后不久,其净值便开始持续低于1元。到了今年4月中旬,其累计亏损率一度逼近30%。尽管近期产品净值有所回升,但截至6月30日,累计亏损率仍高达24.68%。
合远基金官方网站上明确指出,该机构采纳了“由高至低”与“由低至高”相融合的投资方法,尤其在挑选具体股票时,重点针对未来一到两年市场前景看好的行业领军企业进行深入研究。
合远基金的首批产品成立已接近三年,然而,尽管部分产品净值有所更新,它们的亏损幅度依然相当大,这对于那些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投资者而言,无疑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界面新闻报道指出,一些投资者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不满情绪。
数据显示,合远基金管理的多款产品已提前结束运作,具体而言,旗下已有4只产品进行了清算。此外,在继续运作的产品中,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有6只产品的存续规模已经降至1000万元以下。
另一方面,在初期通过大规模融资积累资本之后,合远基金新增产品的速度显著降低。据Wind数据披露,该公司旗下共备案了83款私募产品,其中76款产品的备案时间集中在2022年6月至12月,这一时间段的产品备案数量占总数的91.57%。
上海彤源投资,这家曾经辉煌的百亿级私募,近年来日子颇为艰难。据中基协提供的数据显示,其管理规模已从巅峰时期的百亿锐减至20至50亿元区间。
管华雨并非个案,以原中欧基金600亿规模基金经理周应波为例,他在2022年创立的运舟私募基金,在成立初期便迅速达到了百亿规模。然而,大约在去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管理规模已降至50至100亿元之间,至今尚未恢复到百亿私募的水平。
近期,众多主观型百亿级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出现了下滑。根据私募排排网提供的数据,2022年2月中旬,非量化策略的百亿级私募基金共有86家,而到了今年5月底,这一数字已降至47家。短短三年多,数量几乎减半,与此同时,量化策略的百亿级私募基金数量则从29家上升到了39家。
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分析表示,近期市场行情以结构性为主,风格与热点方向持续变动。私募基金在投资布局上,往往深信核心基金经理的个人判断。若判断失误,业绩可能大幅下滑,进而引发公司管理规模缩减。此外,众多私募基金在2021年及2022年左右,其管理规模均实现了显著增长,若其投资研究能力未能同步提升,便可能对后续的投资决策效率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