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为小众的崭新产品,折叠屏手机市场在六年时光的洗礼下,逐步攻克了屏幕铰链、整体重量、电池续航、耐用性等关键技术难题。然而,随着早期尝鲜者市场的逐渐饱和,折叠屏行业再次面临了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的挑战。
IDC的数据揭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折叠屏手机的销量攀升至284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3.1%。尽管市场态势有所升温,但这一改善主要源于手机制造商在产品推出节奏上的调整。华为Mate X6系列相较于前代产品上市时间的推迟,使得出货高峰期延后,而OPPO在一年多之后再次推出折叠屏新品。然而,市场需求并未出现显著提升,因此,折叠屏市场在今年仍将处于调整和观望的状态。
尽管今年折叠屏的全球市场体量与去年大致相当,然而对于手机制造商来说,这依旧是一个展现其硬件实力的象征。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执行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陈军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折叠屏手机已成为终端制造商彰显硬件实力的关键平台。目前,屏幕、UTG盖板、铰链等关键部件正加速实现国产化。此外,这些部件对于前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也是各厂商在高端市场争夺有利位置的关键因素。
竞争再升级
折叠屏手机的行业轻薄纪录再次被刷新。
7月2日,荣耀最新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5正式发布,其厚度降至8.8mm。相较之下,市场上其他在售的折叠屏手机,如OPPO Find N5的厚度为8.93mm,vivo X Fold5为9.2mm,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更是达到了12.8mm。在重量方面,我国生产的可折叠手机重量甚至已经比苹果公司生产的直板手机iPhone 16 Pro Max的227克还要轻。
相较于常规智能手机,折叠屏产品在安装额外的铰链构造、双层显示屏以及防护部件等部件之后,实现自身轻量化实际上并非易事。
陈军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在折叠屏供应链技术的关键环节已实现了显著突破。国内市场已涌现出诸如赛德半导体、长信科技、精研科技等一批本土配套供应链企业。同时,手机制造商也在单项技术上寻求创新与突破。
荣耀CEO李健在2日晚间的媒体采访中提到,轻薄与容量兼备,始终是电池技术领域面临的关键难题。他表示,公司内部设立了一支致力于电池技术研究的“特种部队”。经过三年的努力,以及超过70轮的验证和测试,针对1000多种材料的研究,团队最终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即从完全自主研发转向与业界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李健表示,这一决策并非易事,然而最终结果充分证实了这一抉择的正确性。
团队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材料的攻坚上。
当前,折叠屏手机所采用的电池技术正遭遇硅含量增加的挑战,行业内的平均硅含量普遍低于15%,大多数厂商的硅含量维持在12%左右。荣耀品牌在多年前便开始着手硅碳负极技术的研发工作,并针对高硅含量在充放电过程中膨胀难以控制这一关键问题,成功研发出一种能够自我修复的黏结剂,从而在材料的最底层解决了超高硅含量电池稳定性的难题。荣耀产品线负责人方飞向记者透露,目前该品牌折叠屏手机所采用的青海湖刀片电池,其硅含量已提升至25%,并且能量密度达到了901Wh/L的水平。
在耐用性方面,我们的材料研发团队已经对几乎所有可能的材料进行了探索。虽然碳纤维以其轻便和坚固而著称,但它的易碎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广泛使用的玻璃纤维虽然轻盈且强度达标,但厚度却相对较大。工程师们甚至半开玩笑地提议,如果地球上找不到合适的材料,那就去太空寻找。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真的在宇航服的牵引绳中发现了航天特种纤维,这种纤维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材料。李健向记者透露,这种超细纤维在指甲盖般微小的区域内可编织出十万根纤维,然而,在编织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却使得传统的梭织技术完全失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荣耀公司不惜重金对生产线进行了升级,其中仅生产线改造这一项的投资就高达数千万元。
这仅仅是国产手机在攻克折叠屏技术难题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体现。在此之前,华为推出的Mate X5典藏版,其外屏选用了坚固的玄武钢化昆仑玻璃,既确保了屏幕的强度,又显著降低了手机的重量。
观察各大手机品牌的战略部署,我们发现,在折叠屏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上,已经延长到了三年甚至四年的时间跨度。特别是从供应链的技术储备及实力方面来看,我国手机企业已经实现了显著的转变。
折叠屏市场的增量在哪里?
依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数据分析,我们预测到2025年石家庄市神兴小学,全球折叠手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大约1700万部,这一数字与去年相比将保持稳定。然而,陈军分析指出,随着苹果公司即将推出折叠屏手机,预计明年该市场规模将增至约2300万部。
陈军向记者透露,苹果的加入市场预计将带来约500万至600万部的折叠手机出货量。这一举措将首先加深消费者对折叠手机形态的认知,激发他们对这一产品的购买欲望,从而无疑将促进折叠手机市场的规模扩张。此外,它还将加速折叠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在市场上的普及和认知度提升。
然而,若要实现大规模的爆发,折叠屏市场亟需经历一场从“形态创新”迈向“体验重塑”的全面变革。在未来的产品定义中,行业竞争的焦点也将逐步从“轻薄”的硬件特性转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李健向记者透露,目前AI的落地应用正经历着三大结构性变革,首先是竞争核心由“模型能力”转向了“落地能力”,接着是价值定位从“工具效率”演变至“结果闭环”,最后是产品形态从“云端计算”过渡到了“贴身存在”。
李健指出,AI的下一轮竞争将不再局限于算力中心、数据中心或某个大型模型,而是深入到用户的口袋、桌面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在他看来,AI的价值体现在它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而折叠屏技术的优势则在于其能够实现分屏多任务同时处理。当这两者相结合时,产品在性能上不再需要做出牺牲和让步。
在办公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AI技术的应用实例,它能够利用折叠屏的多窗口功能,自动将相关文档、电子邮件以及会议工具进行分屏展示,同时还能对外语资料进行实时翻译,并总结会议的关键内容。方飞指出,折叠屏这种便于携带的大屏幕设备,与AI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类似个人电脑的生产力水平。
在她眼中,折叠屏技术的未来发展竞争,其核心在于生态系统的整合实力对比。
目前,绝大多数国产品牌的折叠屏手机在演示其应用功能时,都将苹果生态的兼容性置于显眼位置,它们追求的并非替代iPhone,而是旨在实现与苹果生态系统的完美融合,通过这一融合,拓展各种终端形态的适配性。无论是借助荣耀的Magic V5与iPhone 16 Pro Max建立连接,亦或是利用其他可折叠手机来操控苹果的Mac键盘及触控手势,国产手机制造商正凭借AI技术,努力拓宽与苹果高端用户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
vivo的一位工程师向记者透露,此举实际上减轻了苹果用户转向安卓系统的障碍,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增长市场。同时,国内手机制造商正利用AI技术突破硬件与软件的界限,使得折叠屏手机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
挑战显而易见,当前折叠屏市场的规模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尚需一段时日。
陈军向记者透露,由于存在“高返修率”以及“性能妥协”的问题,使得首批尝试使用小折叠手机的用户在更换设备时产生了迟疑,这一现象进而对整个手机制造商的小折叠手机研发进度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大折叠屏手机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朗,用户接受度也较高,然而,由于其产品价格定位在高端市场,短期内实现销量的显著增长仍存在困难。
然而,随着技术创新在高端市场的突破,越到后期,机会的窗口就越窄。高端市场的规模有限,若今日厂商不选择这条创新之路,一旦他人先行一步,后续追赶的难度将大大增加。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副总监齐英楠在受访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