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领域近期出现了摒弃激光雷达的潮流,企业纷纷寻求降低成本或提高研发速度,转而采用纯视觉技术。但理想汽车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策略——在2025年,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正式亮相,全系车型均配备了ATL全天候激光雷达,此举使得AD Pro的主动安全性能得以与AD Max相媲美。
理想汽车对旗下所有车型提升了安全标准,对智能安全领域进行了全新定义。这一举措源于理想汽车对“安全至上”理念的坚持。董事长兼CEO李想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安全是消费者选择品牌的基本要求,他视安全为用户选择品牌时的核心考量。李想曾提到,传统汽车制造商往往更侧重于展示车辆在被动安全方面的性能,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人们更加重视主动安全。这种主动安全并非仅仅是硬件的简单叠加,它更是车企在自主研发和软件开发方面的实力展现。
为何标配激光雷达
在众多汽车制造商看来,激光雷达的作用在于增强辅助驾驶功能,而理想汽车却将激光雷达视为一种隐形的保护措施。采用AD Pro平台并配备激光雷达,其目的在于确保行车安全,同时使安全性能与AD Max平台相匹配,这种理念最初是由理想汽车的董事长兼CEO李想所提出的。
2024年伊始,理想汽车投入了两周时间来阐述AD Pro平台搭配激光雷达所带来的用户价值。在此过程中,理想主动安全团队对两个平台的事故率进行了详尽的对比。据数据表明,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能够降低20%至30%的事故发生率,这一价值远超激光雷达本身的投资成本。AD Pro平台不仅引入了全天候工作的ATL激光雷达,还配备了800万像素的高清长焦摄像头永川行政服务中心,同时将辅助驾驶的芯片升级为拥有更高计算能力的地平线新一代征程®6M芯片,从而实现了Pro系列在主动安全性能上的最大化,与Max系列保持一致水平。
另一方面,激光雷达能提供更好的夜间安全。
在中国,道路状况与海外存在差异,夜间出行时,偶尔会遇到尾灯损坏的重型卡车。在这样的条件下,摄像头所能观测到的范围仅限于100米,而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则能达到200米。李想在一场访谈中如是说。
特斯拉始终秉持着视觉导向的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策略,不断加强计算能力、算法优化以及模型训练,以此达到自动驾驶的感知目标。与此同时,众多汽车制造商倾向于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其中激光雷达作为关键传感器之一。需指出的是,尽管激光雷达在感知效果上更为出色,但其成本也相对较高。
行业专家指出,从技术层面分析,激光雷达主要功能在于增强行车安全,即便没有它,车辆的基本性能依然不受影响。以特斯拉的FSD系统为例,它已在我国市场投入使用,其基础性能(包括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人性化设计)均表现出色。然而,在特定极端状况下,例如夜间逆光时遭遇静止的黑衣人,这无疑是一种视觉受限的情境,此时激光雷达的作用便尤为凸显。鉴于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我们必须全面考量技术和相关要素,对是否安装激光雷达进行慎重评估,特别是在遭遇一些特殊情境时。
第三方测试结果表明,纯视觉方案在识别侧翻车辆、散落的建筑材料等非标准物体方面的成功率并未超过六成,相比之下,激光雷达通过点云成像技术,能够精确地捕捉到物体的三维形状。以理想汽车L系列智能焕新版的ATL全天候激光雷达为例,该雷达集成了理想汽车与禾赛科技共同研发的全球首发的激光雷达智能点云解析技术,并采用了禾赛科技独创的智能降噪算法。这使得智能汽车所感知的视野更为清晰,显著降低了系统的误识别和误触发概率,同时大幅减少了雨雾天气对激光雷达的干扰,确保了智能汽车能够全天候地拥有安全感知能力;具备智能变焦功能,能够实时切换多种模式,提供最大120°的超广视野和200米的超远距离探测能力;采用智能分区扫描技术,对关键区域进行点云加密,分辨率提升至2.5倍,使得目标识别更加清晰;新增的8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在30°的视野范围内实现了200米的可视距离,进一步提升了视距。
理想安全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揭示,在其用户常遇到的高达20种风险场景中,其中17种场景的应对需要激光雷达技术的支持。对于理想汽车而言,绝不能将用户当作算法更新的试验对象,激光雷达技术则是专为适应我国道路状况而设计的安全保障措施。2024年推出的“120公里全黑夜AEB刹停”技术,得益于激光雷达提供的远距离高精度探测能力,以及AES自动紧急避让在内的近10项关键功能,有效将用户的事故发生率减少了15%-20%。
正如业界观察指出,纯视觉方案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其算法的持续进步,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关键则在于“安全冗余”的保障。理想汽车的选择,不仅仅是技术路径的较量,更是对“汽车安全极限”的深入挖掘——随着激光雷达从可选配置转变为标准配置,这背后体现的是一个企业对“安全不容妥协”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彰显了推动整个行业从单纯的功能比拼向生命价值竞争转型的雄心。在智能驾驶的下半场,安全,才是最硬核的差异化。
安全平权
在追求理想车辆性能与功能的同时,安全始终被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安全技术,还是在软硬件功能的研发阶段,理想汽车所设定的安全规范都显著超越了行业标准。
在理想公司的构想中,一切涉及安全的开支均无需经过审批程序。2025年5月,李想在央视的直播节目中公开了这一预算原则,此举充分展现了理想汽车对安全至上的根本理念。依托近百万用户的实际反馈,理想汽车收集了众多真实存在的安全隐患案例,并从危害程度和发生频率两个方面构建了行业内首个高频且高风险的驾驶场景数据库,其安全标准已超越了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25年6月12日,理想汽车的主动安全功能已成功帮助用户规避超过730万起可能的事故。这些功能,包括全速域自动紧急制动AEB和自动紧急避让AES等,都是依托于基于近百万用户实际存在的安全隐患案例所建立的“高频高危场景库”进行研发的。
理想汽车将目标客户群锁定为“家庭”,这一目标群体设定对其安全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理想汽车而言,家庭用户所追求的并非是炫目的功能,而是那份绝对的安全感。在主动安全领域,理想汽车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备全速域自动紧急制动AEB、低速环境下的360度AEB、业界首创的自动紧急避让AES技术以及同级别中独一无二的增强型自动紧急避让AES等先进功能。除了高速行驶的情况,我们特别加强了城市交叉路口、住宅小区出入口等“频繁出现且相对安全但容易造成伤害”的地点的处理,例如,我们开发了适用于低速行驶的360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以消除倒车时的视野盲点问题。
在主动安全领域,理想汽车的技术发展历程是一段持续进步的旅程。起初,理想ONE的第一代车型采用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基于供应商提供的视觉解决方案;进入2021年,理想ONE的更新版本中,理想品牌开始自主研发部分AEB模块;随后,理想L9首次引入激光雷达技术,并运用了理想自主研发的全功能AEB系统。然而,在一次第三方针对热门车型进行的主动安全性能的实际测试中,理想L9的表现却位列倒数第一。理想公司迅速组建了AEB(自动紧急制动)专项小组,由自动驾驶部门负责人朗咸朋负责,他将测试所得的数据打印出来,并张贴在了工作区域。随后,理想对技术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将激光雷达的数据整合到了AEB系统中,持续改进了误触发的问题。经过大约2至3个月的努力研发,公司终于向用户推出了全新的软件版本,显著提升了性能。
今年五月,理想汽车与禾赛科技依托于理想AD Max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数据,共同研发并推出了全新定制的ATL全天候激光雷达产品。ATL凭借更小巧的尺寸和卓越的探测性能,实现了全天候的精确感知。它还配备了禾赛公司最先进的第四代芯片架构,运用了双核微控制器单元(MCU),从而实现了探测器灵敏度的130%提升。这使得ATL能够更早地发现障碍物,并作出判断。与上一代搭载禾赛AT128的理想产品相比,ATL的体积缩减了60%,重量减轻了60%。最小外露视窗的高度仅为25毫米,这比之前缩短了一半。其最佳角分辨率达到了0.08°×0.1°,比之前提高了2.5倍,从而增强了小目标检测的能力。在车辆高速行驶的情况下,ATL系统启动光学变焦功能,能够在30°视野收缩的情况下,实现至200米的最远测距,分辨率更是再提升一倍,为智能驾驶提供了更充裕的反应时间和安全空间。
高层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使得理想汽车在2024年推出了包括120公里AEB刹停和AES自动紧急避让在内的近10项关键功能,有效将用户的事故率减少了15%-20%。目前,理想汽车不仅实现了AEB的全速域覆盖,还首次应用了雷达视觉融合技术,对三轮车和异形车进行识别,从而将安全标准推向了行业的前沿,无人能及。
随着续航和智能座舱等配置逐渐趋同,主动安全特性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过去,激光雷达的成本被视为高端车型的专属象征,然而,理想汽车通过大规模应用,正将这一技术转变为家用汽车的必备安全配置。这一从高端选配到全系标配的转变,其核心在于安全标准的重新定义,而主动安全无疑是智能驾驶领域的决定性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