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再迎“新玩家”。
6月30日,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翼菲科技,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文件。该公司计划依据18C章程,即专为特殊行业科技公司量身定制的创新上市机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市场进行挂牌。在此过程中,农银国际公司担任了该项目的独家保荐机构。
据消息,翼菲科技是一家集工业机器人设计、研发、生产与市场推广于一体的企业,致力于为市场提供全面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并在轻工领域有着深厚的耕耘。若此次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该公司有望成为该交易所轻工业领域机器人类别的领军企业。
营收迈入“快车道”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以2024年的收入为基准,翼菲智能在国内专注于轻工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中位列第五。此外,它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备规模化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全面覆盖能力的机器人企业之一。
这一点,亦可翼菲智能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中窥出究竟。
智通财经指出,这家企业为中国轻工领域量身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线,包括但不限于并联机器人(如Bat系列)、AGV/AMR移动机器人(如Camel系列)、SCARA机器人(如Python系列)、晶圆搬运机器人(如Lobster系列)以及六轴工业机器人(如Mantis系列),并且拥有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控制及视觉系统(包括Gorilla及Kingkong系列)。在其全面涵盖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系列之外,公司还推出了针对特定应用场合的,基于智能自动化技术的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
深入技术领域,翼菲智能掌握了完整的机器人系统架构,以熟练的技术工人为基石,围绕脑眼、手、足等四大核心功能进行构建,从而实现了智能决策、环境感知、精确操作以及自主移动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相互协作,共同构筑了公司产品紧密而可扩展的技术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轻工业机器人领域正经历着迅猛的发展和架构的优化升级,这个阶段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作为该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公司的收入增长也迅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根据招股书提供的信息,翼菲智能在2022年、2023年、2024年这三个年度的营业收入分别是1.62亿元、2亿元以及2.68亿元,其中2023年和2024年的营收较前一年分别增长了23.46%和34%。同期,公司取得的毛利润依次为4325万元、3687万元、7102万元,其毛利率分别是26.7%、18.3%、26.5%,而在2024年,公司的毛利润和毛利率均实现了显著增长。
尽管该公司所在行业技术含量高,且公司致力于巩固技术优势,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翼菲智能目前仍面临亏损状况。从2022年至2024年,公司年度亏损额分别为5755万元、1.1亿元和7150万元,这表明公司正处于一个暂时的“盈利困境”阶段。在报告所涵盖的期间,公司的研发投入金额依次为3,420万元、3,310万元以及3,870万元,这些投入分别占据了同期营收的21.1%、16.5%和14.4%的比例。
尽管目前公司正经历着一段“短期阵痛”的盈利困境,然而从其未来的发展潜力来看,翼菲智能依然拥有足够的动力实现扭亏为盈。截至目前,公司已成功服务了275家直销客户,业务范围广泛,涉及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医疗健康、快消品以及半导体等多个行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进展顺利,2024年的海外收入达到了约2550万元,这一数字占到了当年总收入的9.5%。除此之外,到2025年6月21日为止,翼菲科技的现有订单总额已突破4亿元人民币。
考虑到上述情况,我们注意到翼菲智能所经历的盈利困境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其主要亏损并非源于商业模式的问题,而是由于“战略投入前置”的策略所致。展望未来,随着公司产品因行业发展趋势而实现大规模销售增长,公司有望迅速进入快速成长并收获利润的阶段。
行业爆发显“蓝海”特质
不得不承认石家庄市神兴小学,在智能制造政策的扶持以及产业升级需求的不断加强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轻工业机器人市场正迎来迅猛的发展态势。
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轻工业机器人市场在2020年的规模达到了123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209亿元人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4.2%。随着众多行业领域致力于借助机器人实现自动化,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精确度,我国轻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将在2029年达到438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并且从2025年到2029年,其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6.3%。
相应地,我国轻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369亿元人民币增至2024年的711亿元人民币,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8%。下游行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于智能制造需求的持续增强,使得我国轻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预计在2029年将实现人民币1,710亿元的市场规模,同时,从2025年至2029年,这一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9.5%。
观察上述行业的高增长速度,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轻工业机器人领域正展现出一片广阔的“蓝海”景象,这一趋势进而为与之相关的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良机。
应当强调的是,鉴于轻工业机器人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该产业确实存在一定的门槛。
技术壁垒在机器人及解决方案市场尤为显著,尤其在核心组件领域,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其自主研发难度极高。这些技术长期以来由全球行业巨头所掌控,新参与者难以实现技术突破。再者,机器人系统的构建需要高度复杂的跨学科技术整合,包括高精度运动控制、实时路径规划以及AI算法的优化。新加入的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资本,同时还要承受技术验证过程漫长、产品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考验,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与行业领军企业展开竞争。
或许还有品牌防护机制,工业机器人及解决方案领域的品牌防护机制主要表现在市场对成熟品牌技术的信赖以及用户的使用习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依靠其稳定可靠的产品性能、多样化的应用实例以及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在消费者心中塑造了稳固的品牌形象。这种对品牌的依赖性导致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跨越由龙头企业构筑的品牌防线,即便他们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或服务,也必须经历一段漫长的市场检验期,方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与认可。
目前观察,翼菲智能虽尚未达到盈利状态,然而从行业进入门槛的角度分析,这家企业依旧展现出其独特的竞争优势——首先,作为国内工业机器人和相关机器人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其次,公司拥有强劲的全栈式自主研发实力和丰厚的专业技术储备,截至最近可执行的实际日期,已拥有36项发明专利,其中振动抑制算法、模块化关节设计等关键专利被业界巨头引用超过百次;再者,公司还具备丰富多样的产品线,以及广泛的客户群体。
综合考量,显而易见,在工业机器人这一备受关注的领域,翼菲智能选择在香港上市的行动备受瞩目。尽管目前翼菲智能正面临亏损,然而,凭借其技术壁垒坚实、行业地位突出等优势,从长远来看,公司依然拥有显著的成长潜力。一旦IPO成功,翼菲智能若能加快产能扩张和库存周转,有望缩小亏损幅度,迅速实现规模化的盈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