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8日西安讯,标题:探寻陕西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转化奥秘
作者 杨英琦
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构建了一个融合了‘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科技平台、科技空间以及科技智库’的综合成果转化架构,将众多实验室中的科技创新成果从理论书籍的‘书架’成功转移到了实际应用的‘货架’上。置身于陈列着众多丰富科技成果产品的展览厅中,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科控股”)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曹慧涛向记者详细阐述了这一成果。
7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团抵达西科控股。这家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探索,这一举措为陕西从“科研大省”迈向“创新强省”的关键转变揭开了谜团。
西科控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西光模式”的践行者,自成立以来已走过13载。期间,它从最初的研究所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全国高校、院所、海归科学家等众多创新主体的专业成果转化平台。其服务范围也从最初的陕西地区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逐步扩大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初步构建起了硬科技创新创业的“雨林生态”体系。
这幅画面展示了记者正在探究陕西省的科技成果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的。摄影师杨英琦捕捉了这一瞬间。
2015年2月,我们成功孵化了首批50家企业。时至今日,这一数字已飙升至超过550家。这些企业的市值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突破了6700亿元人民币的大关。曹慧涛透露,在此过程中,成功孵化了三家科创板挂牌企业,十八家独角兽企业,八十四家国家级专精特精“小巨人”企业,以及一百九十二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共同构成了光子产业、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商业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集群。
曹慧涛指出,成果转化的首要难题在于“启动资金”的获取。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初期阶段,项目往往周期较长、风险较高、回报周期较长,缺乏“启动资金”的推动,科技成果便难以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品质硬科技企业。2013年,西科控股在陕西地区率先推出了我国首个硬科技领域的天使投资基金——“中科创星”。我们首次提出并践行了“早期投入、小额投资、长期持有、聚焦硬科技”的投资理念,并始终秉持着耐心资本的原则。
科研领域内,科学家们技艺高超,但在企业运营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这构成了一个显著的难题。比如,一位学术权威或许能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尖端技术,却未必擅长于成本管控和市场拓展。曹慧涛指出,西科控股为此打造了一支“技术经理人”队伍,该团队致力于提供涵盖从技术场景挖掘至供应链管理的全方位服务。该团队助力企业将激光雷达价格从数万元降至2000元,使其成为普通家用车的适用产品;同时,为科研团队搭建与产业领军企业的桥梁,促进技术和产品的实际应用。在过去十年里,该团队成功孵化了近600名科技创业人才。
图为部分陕西科技成果产品展示。杨英琦 摄
西安奇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家扎根于本土的企业,曾一度陷入困境:订单数量急剧下滑,加之生产场地狭小、设备老化等生产要素的严重短缺,使得企业的发展几乎陷入停滞。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挑战面前,西科控股对自身产品的特点及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主动拓展新客户,并强化了与现有客户的合作关系,从而显著增加了订单数量。与此同时,公司高效整合了内部资源,仅用三个月时间,一座现代化的工厂便迅速建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显著增长。
得益于西科控股的全力扶持,西安奇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走出了困境,重新走上了发展的道路。该企业在收入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同时,在市场份额、技术革新以及品牌形象等多个维度上也实现了显著进步。
西科控股在“雨林生态”创新模式引领下,构建了一个涵盖全方位要素的服务体系。该体系不仅包括从天使投资起步的资本支持,还提供专业团队的辅导,以及银行贷款的对接服务。此外,还有高端人才的搜寻、应用场景的构建和全球资源的整合。这一服务网络贯穿了企业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了10年的长期投资布局,到2023年,我们的投资收益综合指标在全国范围内位居首位。曹慧涛指出,得益于早期的技术投资优势,该公司构建了一个“盈利支持创新”的商业循环模式。
西科控股成功完成了从科研机构到投资孵化百家企业的转变,这一跨越为陕西在科技自立自强以及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此过程中,陕西的科技创新正以“追逐光明者”的形象,在硬科技领域不断加速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