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个宝
数据宝
投资少烦恼
美团内部公布的数据表明,到7月5日晚上22点54分,美团的即时零售业务当天订单量已经超过了1.2亿单。在这其中,餐饮类订单数量已经超过了1亿单,占总订单量的80%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当天晚上20点45分,美团内网的数据显示即时零售业务的日订单量已经达到了1亿单。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美团就新增了超过2000万笔订单。
这组数据的产生可能与阿里和美团在暑期期间发起的“补贴战”有关。7月5日正值暑期消费高峰期的首个周末,同时也是外卖行业的传统促销时期,两大平台同时推出了“满25立减21元”、“满16立减16元”、“满18立减18元”以及“满25立减20元”等无需门槛的大额优惠券,这些几乎等同于免单的巨额红包,迅速点燃了消费市场的热情。
一些网友成功抢到了平台的优惠券并在网上分享喜悦:“瑞幸咖啡仅需2元一杯,简直是夏日消暑的绝佳利器”“麦当劳的早餐只需7元,那种薅羊毛的乐趣真是难以言喻!”
众多用户涌入两大平台,导致昨日下午美团外卖点餐页面出现卡顿,优惠券使用出现异常,下单困难等问题。对此,美团方面作出回应,指出7月5日下午6点左右,由于用户下单量超出历史最高点,触发了服务器的流量限制保护机制,使得美团App在局部地区用户遭遇了短暂的服务异常。目前,问题已得到解决,用户可以正常进行下单操作。在此期间,受到影响的用户所持有的优惠券可以顺延至次日继续使用。同时,对于因系统问题导致短暂出现接单异常的商家,我们将追溯处理,以保证商家的评分和后续排名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在此日期之前,淘宝闪购于7月2日对外公布永川行政服务中心,一项总额达到500亿元的补贴活动即将启动。该计划将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直接向消费者和商家提供补贴,通过发放高额红包、提供免单优惠卡、以及推出官方补贴的一口价商品等多种形式,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与此同时,平台还将推出店铺、商品、配送等方面的补贴政策,以及免除或减少佣金等措施,以助力商家提升生意规模。首日补贴上线,餐饮连锁品牌和中小商家的订单量分别实现了170%和140%的环比增长。据京东方面6月27日发布的“京东黑板报”信息显示,自3月1日正式上线至今,京东外卖的日订单量已成功突破2500万单,业务已遍布全国350个城市,吸引了超过150万家餐饮门店加入。
洪涛教授,中国消费经济学会的副理事长,同时也是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伴随着消费市场的演变,大众对于即时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这种个性化和时效性的需求,必须由相应的企业来提供相应的服务。美团、京东、阿里这三个平台,其业务范畴远不止外卖服务,还涵盖了众多其他服务项目。唯有通过错位竞争,外卖行业才能实现整体的良性发展。
在最新的研究报告里,高盛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竞争态势来预测外卖配送与即时零售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一种情形,即最常规的情景,预计美团将巩固其领导地位;第二种情形则呈现双寡头市场格局,阿里巴巴与美团将各占一半份额;第三种情形则是市场分散的“三足鼎立”局面。
高盛在报告中指出,此次价格战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高频次的外卖服务吸引大量用户,进而实现向盈利能力更强的电商和旅行业务的拓展,预计在中期有望提升总成交额的利润率。预计这场外卖竞争将持续较长时间,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些困难,但却是为了换取未来的长期收益。
高盛预计,这三家公司在6月份的单一季度内的总投资额已高达250亿元人民币。此次价格战的持续时间可能会比以往更长,并且将彻底改变行业的布局。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的竞争可能会持续更久,预计在2025年9月将达到投资的高峰,随后在2025年下半年有望出现转折点。
该行还提到,与先前电商平台在多个季度内减少投资规模的做法相异,所有参与企业都在竞相争取在中国“日常应用”领域的地位,他们期望通过频繁的外卖配送服务,实现对其低频电商和旅行服务的交叉销售。美团在此模式上已取得成功验证,通过将外卖用户引导至线下消费、酒店、旅游等行业,实现了30%至40%的EBIT利润率。该成功案例推动电商巨头对业务结构进行重构,实现了新服务的集中融入一个独立的应用平台。
高盛预测,2030年外卖配送行业规模有望突破2.4万亿元,而即时零售市场也将达到1.5万亿元。新兴的集中式出行方式以及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将助力市场渗透率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