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津滨海高新区内的天开华苑科创园传来了好消息,自一年多前以来,该园区成功吸引了454家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入驻,其中来自京冀地区的科技企业有125家,这一比例接近30%。这座被誉为天津“中关村”的园区,正致力于打造产业发展的新高峰。
抢抓机遇 创新要素争相聚集
乘坐高铁从北京南站出发,仅需34分钟便抵达天津南站。随后,再乘坐短途车辆,不过10多分钟,眼前便展现出一幅充满活力的科技新城景象——那便是天开华苑科创园。
该园区占地面积达11.58平方公里,自1994年建设以来,周边环绕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3所知名高校。作为国内较早建设的一批产业园区之一,它成为天津市首个“无燃煤区”和“国家ISO14000环保示范区”。园区内吸引了西门子、丰田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同时还有曙光、中电科蓝天、360、TCL中环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
2024年,该园区被整合进天开高教科创园的“一核两翼多点”发展战略中,迈入而立之年的华苑科创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作为天开园众多“多点”之一,华苑科创园始终坚守着“推动高科技发展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初衷和使命,成功吸引了众多创新创业资源竞相汇聚。
现在的天开华苑科创园区内,众多研发创新平台和机构如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天津国家芯火双创平台、滨海中关村(自创区)创新中心、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高楼耸立;同时,22家国家级孵化器以及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的16个研发中心,也紧邻而居。一幅充满“科技范儿”的产业新城画卷正缓缓展开。
协同创新 孵化器群蓬勃发展
漫步在天开华苑科创园的街头,高楼大厦固然壮观,但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些众创空间、孵化器、联合实验室、先锋艺术剧场,以及充满童趣的游戏区和那些可爱的现代雕塑……
在结束对一项科技金融投资项目的探讨之后,人们即刻步入绿意盎然、设施齐全的人才公寓,得以休闲充电。由学校、医院、公园等设施构成的“15分钟生活圈”,极大地提升了园区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园区如同花园般美丽,其中分布着众多大型孵化器——这里采纳了三级孵化策略,设立了与企业发展初期、成长阶段、扩张时期相匹配的研发办公区、规模化生产车间以及产业化基地,构建了一个“接力式”的孵化网络。到目前为止,园区的孵化面积已达到12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
在位于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领域的海河实验室,我们已成功构建了一个涵盖集电极、芯片、算法及装备等环节的完整体系,该体系具备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并实现了国产化的创新突破。
该系统集成了超大指令集、高速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并与清华大学携手研发了国际首创的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的“双环路”无创演进脑机接口系统,同时还包括了全球首发的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这些创新成果都让人眼前一亮。
倪广健,实验室副主任,指出该实验室通过其新型研发机构“黏合剂”的助力,持续深化产学研的结合,成功吸引了多家脑机相关企业入驻并孵化,其中包括瑙玑科技、超瑙医疗等五家科技企业。
“先用后付”14项科技成果落地
今年五月,天津滨海高新区推出了天开华苑科创园科技成果的先使用后付费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华苑科创园已成功摸索出“零门槛费用加里程碑式支付”、“开放许可配合保险保障”以及“专利许可(转让)与联合研发”三种实施先使用后付费的模式,并由此推动了14项科技成果的转化。
采用“先体验后付费”的合作模式,促使双方以“技术体验”作为合作推进的时点,共同探索一种以成果为桥梁、供需双方紧密协作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从而加速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
“零门槛费用加上里程碑支付”的这种模式效果十分突出。例如,怪兽超人(天津)宠物服务有限公司得以免费体验天津农学院的“数据大模型标注”技术,待该技术显现成效并成功完成融资后,将分阶段支付相关费用;天地伟业与银河水滴科技共同研发的“步态识别技术”项目,更是独树一帜,成为了首个采用先使用后付费方式的签约案例。除此之外,保险公司负责承担转化过程中的风险,企业需在项目成功后支付费用;“专利许可(转让)与联合研发”的模式则有助于降低获取技术的难度,从而加快产业化的步伐。
天津滨海高新区的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计划加强科技金融的支撑作用,尝试实施“投资在前,股权在后”、“研发先行,股权随后”等新颖模式,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早期阶段的硬科技项目,并促进京津冀地区以及天开园的科技成果在华苑科创园得以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