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超10万亿元的海洋经济,再次迎来重磅政策利好。
近期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深入探讨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深化建设和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等议题。会上着重指出,在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创新作为动力,更加重视高效协作,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加重视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以及更加重视实现合作与共赢。
会议对提升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和优化海洋产业规模、有计划地推动沿海港口集群的优化与整合、大力推进海域的分层立体化利用、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细致的安排。
近期,《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即“上海海洋规划”对外征求公众意见。该规划提议制定《上海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旨在探索成立海洋产业发展集团,并研究设立市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此外,规划还提出要打造世界级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不仅上海,近期内,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也接连举行全省海洋经济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甚至通过立法手段,颁布了多项旨在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条例。
行业专家指出,得益于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扶持,我国的海洋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海洋产业的结构正朝着高端化、多元化的方向演变。随着海洋经济潜力的逐步释放,它不仅将为众多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且有望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我国,一个既拥陆地又临海洋的强国,其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且对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拥有主权。在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科技"被首次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并且政府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海洋经济的繁荣,并致力于打造全国性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自今年起,我国海洋经济展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其中,第一季度海洋总产出达到了2.5万亿元人民币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7%。
本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指出,需增强政策扶持。需提升海洋科技领域的自主研究能力,增强海洋战略科技实力,扶持培育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及具有特色和专长的中小企业。同时,需加强和优化海洋产业的规模,促进海上风电的规范化有序发展,推进现代化远洋捕捞业,拓展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和文化目的地,并推动海运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着海洋传统产业向数字化、高端化方向快速转型,同时,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也在稳步进行。在去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实现了7.2%的同比增长,海洋制造业的增值达到了3.2万亿元,这一数值在海洋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超过了30%。
各地抢抓海洋经济机遇
海洋经济的迅猛增长,已经成为东部地区快速崛起、孕育经济新动力、打造开放经济架构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已经构建起了覆盖北、东、南三大区域的陆海经济产业带。
上海,这座海洋经济的领军城市,已构筑起涵盖整个产业链的完善体系。其产业规模在连续多年中保持稳定增长。到了2024年,该市的海洋经济总量达到了113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2%,这一比例占到了全市生产总值的21.1%,在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中占据了10.8%的份额。
上海海洋规划明确指出,至2030年,上海将初步构建起“3+5+X”这一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格局。其中,“3”代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航运服务以及海洋旅游三大核心产业;“5”涵盖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五大新兴领域;“X”则包括未来深海资源开发产业和深海融合创新产业等海洋未来发展产业。
2024年,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的海洋经济产出在全国范围内占比高达47.5%,这一比例几乎占据了全国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同年,浙江省和广东省分别在省级层面上举办了海洋经济专题会议。
浙江省规定,本年度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需超过2200亿元,同时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产值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在6月26日举行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需主动扶持并发展壮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以及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及潜在产业,并着力构建现代化的海洋企业集群。需整合并提升海洋服务功能,集中力量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加速现代化航运业的成长,进而促进海洋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及工作效率的双重提升。
山东省致力于通过改革创新来促进海洋经济的飞跃发展。近期,《求是》杂志刊登了山东省委书记林武撰写的署名文章《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文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海洋发展的潜力。同时,山东省正着力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经济政策的综合改革,并在海洋新兴业态的培育、海域的全面利用以及海洋园区的建设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和试点。构建创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投入体系,推动海洋相关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的持续优化,同时积极研究开发蓝色债券、蓝色信贷等新型海洋金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