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外资巴克莱银行再度借道ETF买入港股创新药。
巴克莱借道ETF买入港股创新药
近期,华宝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的上市交易公告书中透露了投资者的具体数量、构成情况以及前十大投资者的名单。
截至6月30日,巴克莱银行,这家知名的外资金融机构,已持有该ETF共计2000万份,这一比例达到了基金总份额的4.5997%,使其成为该基金的第一大股东。
创新药板块自2024年年底起反弹,至今半年多涨势喜人。
中国基金记者在审视过往的ETF上市公告时发现,巴克莱银行在2024年年末购入了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QDII)。当时,巴克莱银行持有8500万份基金份额,这一比例达到了总份额的42.02%,使其成为了该基金的第一大持有人。而到了7月2日,该基金自成立以来已经实现了超过56%的收益率。
近半年新成立的创新药ETF投资者群体主要包括券商、私募基金、个人投资者以及企业年金。
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券商占据了七席之位,其中东亚期货公司位居首位,其持有份额达到了8.43%;在易方达恒生港股通创新药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中,六席被个人投资者所占据;至于工银瑞信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企业年金计划占据了九席。
板块近期调整,后市如何演绎?
自2025年起,创新药物领域整体表现优异,涨幅显著。到了7月2日,恒生创新药指数在本年度的涨幅已接近68%。
近期,市场喜讯频传,创新药物领域再现升温迹象。7月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创新药物高水平发展的若干举措》,该文件从增强创新药物研发扶持、推动创新药物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促进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提升创新药物的多元支付能力以及加强保障机制等五个维度,提出了共计16项具体措施。
华宝大健康混合基金经理齐震指出,目前创新药板块所经历的阶段性回调,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动的相互影响。自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上半年,该板块经历了估值的修复过程,随后,部分短期资金利用政策空窗期来实现收益,再加上公募基金季度调仓导致的被动减持,共同造成了短期的技术压力。目前永川行政服务中心,机构在创新药上的持仓量仍然保持在历史平均水平,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撤离趋势。
中信证券指出,这一系列政策彰显了我国对创新药物全产业链高水平发展的坚定支持,旨在打造以临床价值为核心的创新药物研发新格局,增强创新药物的多渠道支付能力及普及程度,从而进一步拓宽创新药物的市场潜力。
富国基金的赵伟指出,我国创新药物产业或许正站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ADC技术与双特异性抗体技术作为关键突破口,凭借其成本上的优势、临床应用的高效性以及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有望在全球免疫治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投资策略上,我们将聚焦于第二代免疫药物、代谢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特别是那些具备国际市场拓展能力且临床数据表现卓越的企业。手术机器人等创新医疗器械在进口替代和技术升级过程中蕴藏着结构性机遇,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医疗领域在短期内需要关注支付能力的恢复情况。
赵伟指出,在ADC赛道上,早期项目必须对同质化竞争保持警觉;同时,AI在药物研发领域目前仅作为辅助手段,其长期价值有待数据支持来验证。总体来看,我国创新药产业正从“技术模仿”向“全球合作”模式转变,未来有望催生市值达万亿的龙头企业。然而,在政策变动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精确捕捉技术变革的转折点和商业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