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已经结束,学生们纷纷开始着手填报志愿,然而,情况各异,有的家庭欢欣鼓舞石家庄市神兴小学,有的则忧心忡忡,其中还有一些考生未能达到心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关于高考的这种“筛选”机制,我国生物化学领域的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近日发表文章强调,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以往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仅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而且有必要促使教育从“筛选”模式转变为“激活”模式。
在他看来,当下亟需打造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该体系以激发学生潜能为核心,将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以多样化的途径作为支撑,并以终身学习作为坚实保障。以国家为例,可以在人口密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例如河南中部——设立新型的“潜能激发型大学”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此类大学不再将统一的分数作为唯一的选拔标准,转而采取灵活且全面的多元选拔机制。
王晓东强调,这些院校还需与高科技企业及顶尖学府携手构建联合教育模式,确保学生在学习期间便能够投身于实际的企业项目或科技研究工作。借助“导师指导、AI助教辅助、企业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学生将实现从“潜力发掘”到“能力实际应用”的完整转化过程。
实际上,王晓东所谈论的产教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有部分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和新兴的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并付诸实践。
加大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高校名录揭示,到2025年6月20日为止,我国共有高校3167所,其中国民教育类高校达到2919所,其中包括本科院校1365所、高职专科院校1554所;另外,成人教育类高校有248所。在新增的本科院校名单中,共有三所属于新型研究型大学,这一数量为近年来的最高,具体包括福建的福耀科技大学、位于大湾区的大湾区大学以及宁波的东方理工大学。
这三所新型的科研型学府,以创新的治理结构、人才培养策略以及科研机构组织方式为切入点,将科学技术研究作为核心使命,展现出起点高、资金投入多、研究水平高、国际化程度强的显著特征。此外,它们还明确了与产业界加强合作的战略方向。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在文中提到,目前,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先锋的第四代大学正逐渐涌现,这些高校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界限,通过颠覆性的思想重新塑造知识创造的方式,利用科技力量革新教育环境,并借助全球合作来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徐飞认为,大学的发展每一次都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第四代大学也不例外。在他看来,传统的工科教育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协调:首先是知识体系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其次是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的不对接;最后是创新成果与实际应用的不相符。要突破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困境,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纳微科技的创始人江必旺,作为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企业导师,亦指出当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江必旺曾任职于高等教育机构,之后选择离职投身创业。他提出,在学术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关键在于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掌握前沿技术;而在企业开发产品时,重点在于解决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这通常不是单打独斗所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团队协作的力量。鉴于此,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思维模式与高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江必旺曾指出,若能在研究生教育中融入市场化、产业化以及产品化的观念和思考模式,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将更易于满足产业界的实际需求。
校企特色班也成为传统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尝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华为实验班),系该校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借助教育部与华为共建的“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共同打造的一项旨在培育新工科创新人才的新型合作项目。构建“双导师指导+校企合作”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时实施“实践基地+目标培养”的实践策略,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以及“科学研究实验室”,并与华为公司携手共建实习实践基地。
成立于2019年的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人工智能(腾班),是由深圳大学和腾讯公司共同设立的一个特色班级,并于2020年首次独立进行招生工作。腾班项目以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为核心支撑,通过科教产融合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同时注重技术与应用型人才的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在人工智能工程领域的发现、分析、设计、实现能力,以及软硬件协同优化和创新能力。
哈佛大学工学院前执行院长Fawwaz Habbal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的访谈中提到,该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方向和灵感,课堂学习只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开端。然而,学生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超课堂所学。通常,他们会将研究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故而众多研究项目也融入了教学之中,这种做法有助于保证教育质量始终处于行业前沿。
解决区域高等教育不平衡
城市之中,高校扮演着创新发展的关键角色,它不仅吸引着创新人才,奠定创新基础,增强创新能力,还完善了创新环节。作为区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场所,地方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郭鹏司长在《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一文中,就“优化高等教育布局”问题进行了阐述。他强调,需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着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同时,应合理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向中西部及民族地区适当倾斜。推动省部共建高校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加速北京地区高校向雄安新区的转移与校区建设,以促进区域经济与教育改革的紧密融合。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规划并建设一系列高等研究院,以此推动区域高等教育的优质高效发展,并开拓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新途径。
王晓东所提及的河南省,尽管在高校数量上占据优势,却面临“规模大但实力不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