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2025年第二批首次公开募股的现场审核名单。此次抽查涵盖了12家企业,观察名单中的抽查情况可知,多数集中在6月份进行,其中11家企业被选中接受现场审核,而在5月份,仅有1家企业被纳入了现场检查的范围。
现场检查制度的确立,源于2010年左右,A股市场内若干企业在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暴露出财务造假、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诸如“绿大地”、“万福生科”等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情形下,2012年年末,中国证监会针对正在审查的首发IPO企业,启动了财务专项检查,这项检查被俗称为“财务打假”。检查要求中介机构进行自我审查,同时监管层进行抽查,这一举措导致了众多IPO企业撤回申请。2014年,《发行监管问答》对现场检查作出了明确规定,证监会随后发布文件,将现场检查作为常规监管措施之一。文件中规定,对于抽选的IPO企业必须进行现场检查,检查重点包括财务的真实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自那时起,这一监管方式一直持续至今,即便在当前IPO市场整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也未曾放弃这一环节。
在当前的审核条件下,即便成功抽中且顺利通过,也未必能最终成功,IPO的结果全凭运气。
截至目前永川行政服务中心,自2023年起(此前无企业参与),在首批中,仅有中船双瑞(洛阳)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仍在等待中,但现阶段项目已暂停;第三批中,有13家企业被选中,目前只有苏州丰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接受询问,其中两家已经上市,其余企业均已撤回材料;随后,至2024年,共抽取了16家企业,它们目前均处于审核过程中,尚无一家企业撤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