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众多机构争相涌入牌桌,不惜一切代价以求得入场资格。一位位于行业前沿的投资人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了这一情况。
2025年,具身智能领域正迎来空前的投资热潮。据IT桔子统计,截至前五个月,机器人行业的融资总额已高达232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209亿元。
华映资本董事刘天杰指出,与以往早期技术行业不同,今年具身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众多大型产业投资者纷纷加入其中。以往,行业内的产业投资方多为美团、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这在当时是常态。然而,如今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大型制造业企业也加入其中,这一现象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刘天杰向记者透露,在技术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商业化进程尚未形成完整闭环的初期阶段,这些大型制造企业选择加入,这表明它们在内部也有自己的战略考虑。
一方面,众多机构纷纷加入竞争,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金额远超预期;然而,投身具身行业的创业者们普遍觉得自己的企业估值偏低。这一矛盾现象反映了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如果将目光投向具身智能产业万亿级的市场前景,这或许仅仅是行业洗牌的前奏。
抢着上牌桌的投资人
刘天杰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关于具身智能项目的商业计划书,他透露,云深处在上一轮融资中筹集的资金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设定的目标,几乎达到了十倍之多。与此同时,宇树科技也备受关注,其融资同样异常火爆。然而,由于宇树科技的融资采用了邀请制,导致许多有意投资的机构都无法进入。
众多机构纷纷加入这场竞争,其背后是产业资本与财务机构的共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制造业巨头罕见地介入其中,而美团、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早已开始布局。刘天杰认为,产业资本的介入主要是为了战略布局,宁德时代或许正在关注电池技术的下一个重大应用领域,并已开始提前进行技术储备。
刘天杰向记者坦言,担心错失良机的心理是难以避免的,他提出,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入游戏,努力争取到优质牌面。然而,他亦指出,在行业初期进行投资——无论是沉浸式行业还是其他领域,成功率普遍较低,即便是目前备受瞩目的宇树科技,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同样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华映认为这未来会是万亿产业大赛道。
华映资本的布局策略是采取赛道式的方法,特别强调企业应对市场周期变化的能力。他们一方面会合理限制所投项目的总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寻找最优的投资目标——比如那些在特定领域内已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并出货的项目,亦或是专注于研发机器人智能大脑等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初创企业。
为何具身领域备受关注?这背后既有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微观技术层面的影响。华映资本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季薇指出,私募股权行业历经长时间的低迷,如今正沐浴在政策的春风中,投资热情逐渐升温,行业信心得到了显著恢复,投资机构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此外,当前时代性的机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工智能技术所推动的。
从技术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型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实体产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在关键技术的具体节点上,2012年深度学习以及卷积神经网络的完善推动了感知层的重大进展,催生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四家领军企业;到了2016年,强化学习的应用实现了控制层的突破,涌现出“蔚小理”和波士顿动力等新兴企业;而2020年,预训练大型模型的问世引发了决策层的突破,同时也使得大模型和具身智能产业的热度显著上升。
每一项技术的重大进展都助力了具身智能的发展,这体现了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季薇指出,从需求层面分析,美国正经历制造业的回归,然而却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挑战,迫切需要具身产业来填补这一空白。
IT桔子发布的数据表明,在2025年上半年进行的投融资活动中,将大模型技术与具身智能相结合的企业占据了87%的份额,这一比例显著,成为一级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因素。
估值争议:泡沫还是低估?
尽管机构抢筹,创业者却普遍感到估值 " 委屈 "。
王潜,自变量机器人的创始人,经过一番计算得出:美国的Figure AI公司估值高达390亿美元,而Physical Intelligence的估值约为24亿美元,相较之下,我国领先企业的规模却仅有几十亿人民币。在他看来,中美两国在具身技术领域的技术实力相当接近,并且我国在供应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这样的估值差距显得过大。
在归国投身创业之前,王潜发现硅谷在硬件创业领域的人才相对稀缺,即便存在,其成功率也相对较低。然而,当他来到深圳创业,却深刻感受到了国内供应链的成熟与高效:在深圳,定制一个零件仅需短短几天,而在国外,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月时间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并且数据收集的成本也远远低于欧美同行。
中国具身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估值较低的制约,王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状况最显著的影响是,行业在基础模型研发上的大规模投资趋于谨慎,而对于专注于本体研发的企业,影响则相对较小。尽管业界已有众多同仁宣布着手构建实体化大脑以及底层大型模型,然而在王潜眼中,"尽管众人都在讲述这一‘故事’,但他们的实际投资力度却参差不齐,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较为糟糕的局面。"
陈建宇,星动纪元的创始人,坚信当前行业尚未达到泡沫化的地步。他的理由是,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归属于物理AI范畴,其市场规模本应超越智能汽车和大语言模型行业。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规模和融资资金水平,与智能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自然,王潜在内的众多创业者们曾向机构提出过类似的看法,而机构方面则回应说:在理论层面或许如此,然而实际情况还需观察市场中所拥有的资金量。根据融中数据,2024年我国私募股权行业所募集到的基金总额仅为2690.0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0.34%。
刘天杰作为一位投资者,对赛道进行了深入的本质分析,他指出:泡沫这一概念主要存在于短期投资者的认知中。在万亿市场规模的市场初期,出现百亿级别的企业是常见现象,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判断其是否具有价值。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这项事业确实具有价值,那么当前是否存在泡沫,关键在于价值与价格的匹配程度。他以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为例,指出:在早期,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估值普遍较高,但经过时间的考验,这些企业最终成长为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巨头。
终局落地前的红利期
陈建宇认为,具身估值并未与智能汽车规模相匹配,这主要是因为具身行业的发展周期更为漫长,并且尚未成功确立一个核心的、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闭环。一旦未来有头部企业能够成功找到并实现这样的规模化商业应用,该行业极有可能迎来新一轮的资本热潮。
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的具身行业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广泛适用性、硬件系统的稳定性、数据的收集困难、技术标准的缺失以及通用平台的不足,还有成本的控制问题。因此,从业者依据各自企业的基因和资源优势,采取了多样化的战略发展方向。东吴证券经过整理发现,在机器人这一领域,一方面,诸如轮式和四足等通用型机器人,因其成本相对较低且应用范围广泛,已在工厂、物流、医疗等多个行业实现了初步的商业化运用,这些机器人在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环境中能够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等高端智能机器人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商业化难题。
因此,从长远视角分析,具身行业未来很可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陈建宇指出,在智能车领域,目前涉及的领域包括手机制造商、芯片及算法企业、自动驾驶企业以及零部件生产商,而具身行业的最终形态或许也可以借鉴这种多业态的生态系统。王潜指出,当前手机行业留存约六至七家主要制造商,汽车领域则汇聚了数十家企业,而机器人产业则位于这两者之间,预计将逐步缩减至全球范围内大约一二十家的规模。在此过程中,那些专注于人工智能与硬件融合的领先企业将拥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最终结果终究是预测,目前,相关从业者正把握行业热度,积极进行密集融资和上市活动。自6月份起,卧安机器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斯坦德机器人(无锡)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镁伽科技等实体企业纷纷开启了上市进程。刘天杰指出,一方面,国家在政策层面显著提升了对于具身产业的关注度;另一方面,行业内的企业已经具备了上市的条件;此外,一些企业已在特定领域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应用;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些企业的账目清晰可查;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将有3至5家具身企业完成上市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