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胡强强在会上指出,卫健委将携手相关部门,增强对互联网上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行动。
医疗科普已成为中国各大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的内容。胡强强强调,目前医疗科普在短视频领域备受关注,众多医生借助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普及健康知识。然而,部分“网红医生”却将医疗科普视为盈利手段,借助专业身份为自己增信,以科普为名违规进行导医导诊,线上提供咨询服务,线下进行引流,直播推销商品,甚至高价销售药品;此外,还有医生通过夸大治疗效果、编造病例、虚构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以敛财为目的。接下来,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携手相关机构,强化对网络健康科普领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的治理工作。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负面清单”
第一财经的记者观察到,为了规范医务工作者在网络上的科普活动,上海市在今年3月份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发布了《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这份清单通过明确列举9项禁止性行为,严格禁止了诸如误导性的诊疗建议、夸大疗效的宣传等行为,旨在为医疗科普内容的制作和传播设立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透露,上海在健康科普领域实现了机制革新,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布了“互联网健康科普不良行为目录”,旨在对医务人员的网络健康科普活动进行更严格的规范,打造一个健康、清新的网络科普空间。此外,还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管理制度,确保了健康科普工作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上述“负面清单”特别指出,严禁以健康科普的名义,暗中传播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信息,亦不得通过直播带货等手段非法获利:坚决防止以科普为名,行广告带货之实,维护科普的纯洁性;严禁发布虚假或错误的健康科普内容,不得夸大疾病治疗效果:确保科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防止误导公众;禁止个人未经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并获得同意,擅自以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自媒体账号:规范个人科普账号的开设流程,加强机构管理;禁止机构或个人在网络平台进行科普账号认证时提供虚假信息:确保账号认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自上海出台新规定之后,一些被称为“网红医生”的专业人士向第一财经的记者透露,他们已经以“遵守纪律”为理由,婉拒了若干来自外部平台的线上及线下合作邀约。
来自一家顶级医院的知名医生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医生参与网络健康知识的传播活动制定了具体规定,其中明确指出,医生不得从事保健品推销等商业行为。
保健品、医美成科普“重灾区”
第一财经记者观察到,那些以医疗保健品或营养品为名头的公司,特别渴望拥有“网红医生”的支持。一位来自文化中介公司的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部分客户期望聘请“网红医生”为产品做宣传,然而医生们被严格禁止参与产品代言活动,因此这些客户便采取各种伪装成科普活动的手段,试图与医生们建立合作关系。
通常而言,邀请医生参与线下活动,每次活动需支付相应费用,有时还需医生同意使用其肖像,并按年支付一定报酬。此外,还有医生录制科普视频,这些视频将被用于企业官方自媒体平台和电商产品详情页,同样会涉及费用支付。该人士如此介绍道。
此外,医美整形领域同样饱受不实科普的困扰。在此之前,上海九院整复外科的主任医师李圣利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网络上充斥着众多整形美容领域的博主和网红,专业医生连手术都忙不过来,更别提有时间去拍抖音了。”
上海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副院长兼整形外科主任张天宇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部分社会机构所谓的“网红医生”常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故意制造患者的焦虑情绪,甚至无端夸大治疗效果。“例如,有些医生明明知道治疗效果最多只能从五六十分提升到七八十分,却声称可以达到九十五分,这样的说法导致了过度医美现象,背离了医疗服务的初衷。”张天宇教授进一步阐述道。
在谈及健康科普领域的种种乱象时,来自上海一家顶级医院的资深专家向第一财经的记者表示,当前众多医护人员在进行科普工作时,从社会及医院的双重立场来看,都应当推崇并倡导科普活动的适度与合理性。医生从事科普工作,对自身而言,不仅能吸引患者关注,借助媒体快速传播,使患者对医生及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医院而言,更是提升声誉、推广学科专长的途径。然而,当前我们也注意到,个别医生以科普为名,却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海市最新发布的负面清单旨在对那些带有不合理性质或掺杂个人私利的科普活动,以及变相的商业行为作出严格的禁令。
胡强强在卫健委的发布会上指出,此类不规范的科普活动严重违反了互联网医疗及广告管理的相关法律规章,他呼吁公众切勿轻信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以免上当受骗。根据相关法规,患者必须在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次就诊并确诊之后,方可通过有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生命不可戏谑,医疗安全与质量才是我们坚守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