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
在全球正遭受关税强烈冲击的背景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英国央行行长贝利、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以及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等众多央行领导人,共同聚集在葡萄牙的辛特拉地区。
央视新闻报道,7月1日,鲍威尔在参加欧洲央行中央银行论坛期间指出,若非美国总统特朗普实施的关税措施,美联储的降息行动本应提前启动,且当前的货币政策也将更为宽松。受关税影响,几乎所有针对美国通胀率的预测均出现了显著上升的趋势。
鲍威尔坦言,尽管美国政府施加的压力持续增强,美联储依然选择了保持利率稳定的策略。同时,鲍威尔指出,考虑到当前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美联储目前正处于观察阶段,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
当被问及七月降息的几率时,鲍威尔明确指出,他并未排除任何一种可能,更不会将此直接提上议程,一切将根据数据的动态变化而定。事实上,美联储利率决策委员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均认为,在今年稍晚阶段再次降低利率是适宜的。
董忠云,中航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认为鲍威尔的言论再度揭示了美联储目前所遭遇的困境。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双重目标之外,美联储在制定政策时还需面对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7月底的议息会议前,美国还需公布6月份的通胀和就业数据,这两项数据对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策至关重要。因此,在七月初这个时点,鲍威尔选择不对市场透露关于降息与否的明确意向,这既是一种较为稳妥的策略,同时也与美联储根据具体数据来制定政策的传统做法相吻合。
经济数据表现尚可,而关税谈判对通胀的影响尚不明朗,吴起涤所长,源达信息证券研究所负责人,分析认为,美联储在7月份降息的可能性较小。对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来说,确保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首要任务,7月份是否降息将主要依据关税政策和通胀数据的未来走向。因此,我们应当特别关注7月3日发布的美国就业报告,同时留意7月9日的关税关键时间点,并且密切关注7月中旬公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美联储7月降息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中国银行研究院的主管王有鑫指出,一旦发生超出预期的情形,市场情绪将显著增强,短期内风险偏好将恢复,美及全球金融市场将迎来进一步的上涨。美元指数可能会继续走低,非美元货币的走势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情况也将趋于稳定,而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预计将出现波动并上升。
在关税政策的影响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面前,我们不禁要问:货币政策的走向将如何?市场又将作出何种反应?而美元面临的困境是否会进一步加剧?
美联储9月降息可能性较大
七月会议即将来临,然而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美联储尚未能确定月底是否将实施降息,而降息的具体时间点也成为了市场的关注焦点。
王有鑫向记者透露,美联储在考虑降息问题时显得格外小心,原因有两点。首先,他们担忧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对通胀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引发通胀问题的再次抬头。因此,在降息问题上,美联储表现得比较谨慎。其次,美联储还担心,在特朗普持续施压的情况下,若降息过快,可能会影响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看法,进而加剧对美元信用的担忧。
央视新闻报道,6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太迟先生”鲍威尔及整个委员会理应因未实施降息而感到羞耻。若他们尽职尽责,“美国本可节省数万亿美元的利息支出”。然而,委员会却坐视不理,因此他们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
若未来就业及通胀相关数据未出现异常情况,美联储在9月实施降息的可能性较大。董忠云向记者透露,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在9月可能降息的主要理由有三点:首先,美国5月份的就业数据表现尚可;其次,5月份的通胀数据相较于4月有所上升,且依然显著高于2%的目标值;最后,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对通胀的长期影响尚待观察。
目前来看,若要在7月底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上启动降息,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情形之一或全部:首先,美国通胀需显著降低,并逐步接近2%的目标水平;其次,美国就业市场需出现显著恶化,失业率需超过5%甚至更高;最后,美国金融市场需遭遇超出预期的严重恶化,例如股市大幅下跌导致流动性危机或信用利差急剧扩大等。
王有鑫指出,美联储作出降息的决策主要是基于对美国通胀率、就业状况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等多方面的考量。根据当前的经济数据走势分析,7月份美联储降息的必要性并不强烈。然而,若未来两个月内美国的就业和消费数据继续恶化,那么9月份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将会显著增加。
美联储在7月份若意外作出降息决定,恐将导致市场动荡。吴起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美联储7月份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若其提前实施降息政策,流动性将得到放松,这对全球权益类资产将产生积极影响。此外,降息还将削弱美元的吸引力,可能导致美元指数的下滑。同时,降息会降低持有黄金的成本,美元的贬值将推动黄金需求的增加,进而可能使黄金价格攀升。
董忠云向记者剖析道,假如美联储在7月份出乎意料地降低利率,考虑到当前的形势,这更可能是为了应对经济状况超出预期的不良发展,届时美国市场可能会出现“宽松交易”和“衰退交易”同时存在的复杂态势。
在股市领域,短期内流动性放松可能提升对利率敏感的成长型股票的估值,与此同时,周期性股票由于盈利预期下调,很可能会面临压力。从长期视角来看,若经济衰退的迹象持续加剧,并引发市场避险情绪的上升,股市整体可能会出现下跌趋势。
债市领域,短期利率的急剧下降会使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得更加陡峭,一旦后续的经济数据验证了经济衰退的风险,美国国债的长期利率可能会进一步快速下降,从而促使收益率曲线从陡峭形态转变为趋于平坦的状态。
在汇市领域,美联储出乎意料地降低利率,使得美元在短期内承受着贬值的压力;然而,其真实走势却受到两方面因素的约束:一方面是非美国家中央银行的协同政策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在全球避险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对美元的需求强度。
在美联储出乎意料地降低利率的背景下,商品市场将出现明显的分化态势;黄金得益于实际利率的下降以及其作为避险工具的双重作用,极有可能实现单边上涨;尽管原油等工业品在短期内受到了流动性的支持,但市场对需求萎缩的担忧可能对价格的走势产生压制。
主要央行货币政策陷入分化
欧洲央行中央银行论坛上,众多国家央行行长汇聚一堂,此时,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却呈现出显著的分歧态势。
董忠云认为,美欧日央行货币政策之所以出现分歧,根本原因在于这三个经济体在经济增长、通胀压力以及外部环境方面所面临的形势各有差异:美国的通胀虽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2%,加之财政扩张和保护性贸易政策加剧了美国的经济滞胀风险,因此美联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通胀在可控范围内,适时降低利率,以稳定经济预期;日本正面临通胀预期上升、日元贬值以及国债市场动荡等多重挑战,因此日本央行倾向于逐步实施货币政策正常化,并适时提高利率,以抑制输入性通胀并稳定债市;而欧元区则同时面临经济疲软和通胀黏性较大的问题,因此欧洲央行在降息和防范欧元区动荡之间努力寻求平衡。
日本对于央行加息的预期日益强烈。在2025年5月,日本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达到了3.7%,这一数字超过了年初设定的2%的目标。同时,2025年第二季度的日本大型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从第一季度的12点上升到了13点,这一增长幅度远超了市场普遍预期的10点,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日本央行持续加息的可能性。吴起涤指出,日元走强的关键因素在于市场普遍预期美日利差将缩小,同时,美国对日本贸易的施压也在增强日元的避险功能。
我们必须注意,美联储的降息以及日本央行的加息同样会对资本流动产生深远影响。吴起涤指出,若日本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那么大量从事“借日元购买美债”的套利资金可能就会出售美债和新兴市场资产,以此偿还日元债务,进而可能导致日元升值和美元指数下跌,最终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
面向未来,董忠云向记者阐述道,在美日利差收窄的背景下,美元资产的回报率呈现出相对降低的趋势;随着资本从美元资产中撤离,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以及日元资产将共同迎来一定的机遇;同时,日元兑美元汇率显著走强,这无疑将加剧日本出口部门的压力;再加上美国关税的冲击,原本具有竞争力的日本汽车、机械等行业,很可能持续向东南亚等区域进行产业转移。
美元路在何方?
在美国、欧洲、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众多央行行长汇聚一堂,此时,备受瞩目的美元流动性问题自然成为了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
鲍威尔指出,美联储现阶段并无意图调整向其他官方机构供应美元流动性的策略。他们依旧保有着与以往相同的权力,并且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及我们认为确实需要时,我们依然会行使这些权力。
考虑到美国所实施的贸易策略可能对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构成威胁,这种情况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对美元需求量的下降,从而减少在面临压力时借贷美元的迫切性。
需留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在经济、贸易及安全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对美元的未来产生了疑虑;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数大幅下跌超过10%;这种情况上一次发生,得回溯至1973年。
吴起涤分析,近期美元的剧烈下跌主要受到三个关键因素的影响。首先,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降低利率,目前预计9月份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高达92.1%。其次,美国债务危机的阴影笼罩,美债总额已超过36万亿美元,其利息支出相当可观。再者,特朗普持续对美联储施加压力,引发市场对鲍威尔任期结束后美联储独立性可能减弱的担忧,这种担忧促使投资者加速“去美元化”,对美元的信用及作为安全资产的地位产生疑虑。
董忠云认为,近期美元的急剧下跌,实际上揭示了市场对美元信用基础的再度审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措施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剧了人们对债务可持续性和政策可信度的疑虑。当前美国政府所追求的战略,试图在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间取得平衡,一方面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逆转美国的去工业化趋势,另一方面则努力确保美元在全球核心储备货币的地位不受损害。这种“既要又要”的政策组合,正在加速美元霸权的边际衰落。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高达58%,其地位在货币体系中举足轻重。在欧洲央行举办的中央银行论坛上,众多央行官员共同认为,近期美元作为全球首选储备货币的角色并未面临重大挑战。
拉加德指出,若欧元区实施必需的变革,欧元有望在未来取代美元的地位。在此不确定与难以预见的时局中,投资者们正积极寻求替代方案,欧元也因此受到了青睐。然而,要实现这一重大转变,我们还需付出极大的努力,并且这个过程将相当漫长。
吴起涤认为,欧元在短期内因美元信用的下降而获益,但从长远角度考量,欧元若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对其资本市场的分散化问题进行改革。目前,欧洲央行正逐步迈向降息周期的尾声,而德国的财政扩张政策也将对欧元的基本面产生加强作用。欧元国际化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欧元区内各国的经济状况和财政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欧元主要作为欧盟内部的支付手段,其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仍然较低;再者,欧洲缺乏类似于美国国债那样具有高度安全性的投资产品,泛欧洲国债的比重并不高。展望未来,欧元能否实现国际化,关键在于能否解决金融市场分割的问题,并构建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
尽管美元在全球储备中的比例已经下降至几十年的最低水平永川行政服务中心,但它的占比仍高达58%,这比位居第二的欧元高出许多,后者的比例仅为20%。
美元信用体系的演变是一项长期性的挑战,其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动摇。吴起涤指出,尽管现在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持有兴趣有所减弱,然而,面对高达36万亿美元的存量,短期内很难寻找到完全的替代品。目前,美元依然占据全球储备货币的58%份额,其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资产的地位尚未受到根本性的动摇,而且稳定币的兴起也可能进一步巩固美元的地位。
上半年,美元经历显著贬值,这一现象主要受到政策、基本面、市场信心以及交易行为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特朗普政府实施的报复性关税策略极大地削弱了全球投资者对于持有美元资产的信心,进而加剧了美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减少了跨境资本流入,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并加剧了美国国债的信用风险。这些因素的复杂交织和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美元指数的显著下跌。王有鑫指出,从长远视角来看,全球金融领域“美元退出”的动向将会逐步加快,人民币、欧元、黄金以及数字货币等多种资产类型将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承担愈发重要的职责。
吴起涤向记者阐述,目前美元指数的波动趋向下降,美元的避险功能也在减弱,这样的外部条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石油人民币的使用和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推广,都显著提升了人民币在海外业务和跨境交易中的使用频率。展望未来,有望进一步放宽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从而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兑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