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涓
尽全力保持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
2025年的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了回暖向好的态势。在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表现相当不错,出口业务同样表现优异。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涉及投资、消费、出口等多个领域,政策实施采取了“多管齐下”、“竭尽所能”的策略,整体上形成了均衡且全面的体系。政策特别突出了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作用,这不仅仅体现在促进消费上,更在于“以人为本”的投资理念,彰显了投资与消费的有机结合。在房地产市场方面,政策力度持续增强,城市政府在确定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有助于市民化进程,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潜力。
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三年的精神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政策导向持续深化:在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上,当前的最高要求是将“质量的有效提升”与“数量的合理增长”贯穿于高质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强调在追求质量提升的同时,务必保障经济的合理增速;在需求侧管理方面,政策已从疫情初期着重恢复消费,演变为近两年同时强调“激发潜在消费”和“扩大高效益投资”,而今年更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动消费增长、提升投资效益,全面拓展国内需求”,其核心在于消费与高效益投资共同发力(即“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以形成良性循环,确保所有政策均服务于质量与增长并重的目标。
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这一点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中也有所体现,例如,高频词汇从2019年的“高质量发展”转变为2025年的“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增长”两者并重。
面对着国际形势的复杂与严峻,我们依托经济稳定向好的基础,得益于中央全面而协调的政策措施,正持续增强内在发展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下半年将继续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势头,有望达成中期内稳定增长的目标。
标志性改革措施要落地见效
国有企业改革构成了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核心环节。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促使国有资本聚焦于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的行业与领域,以及关乎国家经济民生的基础设施、应急处理能力和公益性质领域,同时也要投向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国有经济需着力强化核心业务,尤其是对民营经济未能有效涉足或有意回避的领域实施补充,这乃是其肩负战略任务所必需的。
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企业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简化市场准入条件,推动企业积极进入市场。但是,企业在退出市场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小的阻碍,形成了“进入容易退出难”的问题,这一现象导致了市场内不合理竞争的加剧和产能过剩的出现。为提升市场资源分配效率,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需完善企业破产体系,同时探索构建个人破产体系,并推动企业清算相关改革,以及优化企业退出机制。此措施在推动市场良莠不齐、增强经济整体效能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2·27”民营企业座谈会已经有效提升了民营经济的长期预期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根本基础,接下来应当重点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在推动民营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确保公平竞争显得尤为关键。自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持续秉持“公平准入、平等竞争、同等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实际操作层面,仍不时出现不公平现象,尤其是在国家投资的大型项目中,对民营经济的开放程度不够,这一问题尤为明显。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还遭遇着诸如账款拖欠、执法不公等困扰。
目前,企业之间的“内卷”现象相当普遍,主要体现在企业通过降低售价、在生存线上进行激烈竞争。此类竞争行为导致了产品价格走低,企业盈利空间缩小,投资热情下降,市场信心也随之减弱。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市场总体规模缩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其次,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的兴衰周期缩短,生存压力显著加大;最后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优胜劣不汰”的现象长期存在——过分强调企业进入市场而忽视退出机制的建设,使得众多低效甚至亏损的企业长期滞留在市场中。整治“内卷”需要多管齐下,需要解决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我国目前所遭遇的国际竞争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基本格局已发生转变。昔日,我国与发达国家间形成了垂直的产业分工格局,他们主要聚焦于高端产业,而我们则在中低端市场努力拓展,两国的产业间互补性极高,通过国际贸易达成了互惠互利的结果。我国在服装、鞋帽、玩具、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备明显优势,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在高端消费品及机器设备等产业领域处于领先位置。这种产业互补性使得双方之间竞争较少,消费者也因此从国际贸易中切实享受到诸多益处。
自2012年起,我国产业升级步伐显著加快,与发达国家同步进入水平分工的新阶段,这表明我们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中正与发达国家直面竞争。以手机产业为例,华为与苹果在全球市场正展开正面交锋,双方在技术、市场份额等关键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国在风力发电机叶片和盾构机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了显著进展,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并在国际市场上稳固了自身的地位。
这些调整让跨国企业遭遇了新的考验,其双重属性愈发明显——一方面,他们渴望与我国广阔的市场、成熟的产业链以及优质的零部件供应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我国持续上升的竞争力感到忧虑,并推动其政府对中国实施限制政策。
中美在经贸问题上有着广阔的协商余地。双方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为双方协商奠定了基础。美方期望解决贸易逆差问题,而我方则致力于促进技术与市场的开放与协作。近年来,我国对美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这反映出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果,并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即便中美之间出现贸易纠纷,我国在全球贸易领域依旧维持着稳健的进步势头。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尽管近期遭遇了一些挑战,但从宏观视角审视,全球化的势头依然迅猛。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全球贸易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有所波动,呈现微降趋势;而2020年和2021年,随着疫情的爆发,这一比例更是跌至过去十余年的最低水平。自2022年开始,全球贸易实现了新一轮的增长势头,这一增长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例已创下新的历史最高点,达到了61.24%。
在全球贸易之外,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指数以及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投入的比例等关键指标亦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这一现象主要归功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进步,它为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活力。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正是为了适应全球化而产生的。以全球规模最大的百家数字跨国公司为证,它们在海外进行的投资、雇佣的员工以及业务覆盖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以及DeepSeek的产品正是最好的证明,它们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充分彰显了数字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发展潜力。
在华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遭遇了合作与竞争的双重挑战。一些跨国企业因不敌本土企业的竞争而选择撤离中国市场,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投资环境的问题,更是因为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同时,我们还需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中国的投资环境仍有待优化,必须持续努力,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目标不断前进。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诸多挑战,我们依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抱有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建立在中国卓越的创新能力、庞大经济体的独特优势、雄厚的人力资源以及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之上。数字经济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发展契机,其可复制、可借鉴、可模仿的特点使得我们在广阔的市场中占据了显著优势,我们理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助力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体来看,当前的经济工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对于维持经济持续上升、实现中期的稳定增长充满信心,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全面协调各种扶持措施,毫不动摇地深化改革开放。与此同时,还需市场与政府共同努力。而且,保持增长、增强信心以及稳定预期这三方面必须相互促进,以实现既注重质量又关注数量的全面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