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之滨,绿意盎然。在岭南水乡波光粼粼的景致中,由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承建的东莞高埗燃气热电联产项目4号机组于6月29日宣告正式投入使用。至此,这座总装机容量超过900兆瓦的“绿色能源中心”宣告全面完工。崭新的4号机组与之前投入使用的3号机组并排而立,持续不断地输出着清洁且环保的能源。
从“煤改气”的转型规划迈向双机组协同并进的生动景象,中国能建的建设者们凭借智慧和辛勤汗水,共同描绘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流沙之上筑起“绿电明珠”
东莞市在“十四五”能源规划中将其列为关键项目的高埗燃气工程,引进了业界尖端的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设备。该项目的年发电量超过33亿千瓦时,足以满足百万户家庭的电力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配套的热力管网每小时能输送200吨工业蒸汽,能源的梯级利用效率超过70%,为周边的产业园区带来了强劲的“绿色动力”。
徜徉于厂区之中,岭南风格的园林布局被葱郁的树木所环绕,扬尘监测系统与自动喷淋设备默默运作,彰显了“绿色工地”的当代意义。“为了守护大湾区的碧水蓝天,我们必须确保每一度电能传递出生态的温度。”项目经理秦文如此表达。
自项目启动至今,工程安全生产纪录持续保持超过1000天,在此期间,共进行了248次全面安全检查,并创设了八个专项小组,构建了三级配电系统,实施了临时用电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同时推广了“每日巡查、每周验收”的机制。该工程荣获了中国能建2023年度“十化”管理示范项目的称号。
项目团队打破常规,引入了两台采用业界尖端设计的“高位收水型冷却塔”,巧妙地将循环水泵与循环水加药系统融合,循环水泵被安置在冷却塔底部,有效降低了淋水噪声;在燃气轮机润滑油系统的施工过程中,他们创新性地运用了“爆破吹扫”新技术,这不仅保证了油质的纯净,还大幅提升了施工的效率。场区地下2米处流沙遍布,与东江仅相隔一坝,面对5米深的事故油池施工,犹如在流沙上雕刻花朵,团队别出心裁地实施了“底板预制加吊装”的施工方案。他们成功地将80吨重的油池底板整体吊装,并运用了500吨级的吊车进行精准定位,从而有效消除了塌方的风险。
“时空博弈”破解“不可能三角”
场地狭小、设备密集且货物已至,加之工期紧迫,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项目建设的“不可能三角”。技术团队巧妙施展出“吊装艺术”,面临400吨巨型设备需迅速转移的紧急情况。项目部与机械化公司共同研发出了一种名为“动态工况匹配”的创新方案:他们选定了SCC4000A-2履带吊作为主要设备,凭借精确的计算,仅需调整一次工况,便成功完成了1至6轴汽机房屋架的吊装任务,以及4号机组余热锅炉受热面的吊装作业。团队舍弃了传统的拆卸组装方法,转而创新性地运用了路基板滑动技术,凭借25块定制的路基板以及连续18小时的辛勤作业,成功实现了这台被称为“钢铁巨兽”的设备跨区域迁移,不仅缩短了工期6天,还节省了10万元的成本。
在4号机组建设的关键时期,施工队伍面临了极其艰难的“空间困境”:他们需要在仅有200平方米的狭小作业区域内,完成24.7吨膨胀节的高精度吊装任务,与此同时,相邻辅助间的钢结构施工也迫在眉睫。在这场“时空博弈”面前,工程部主任张登林率领技术团队进行了连续72小时的3D模拟演练,他们打破了常规思维的束缚,创新性地提出了“先占位后穿插”的施工策略,即安排150吨履带吊提前进入现场,首先完成凝汽器的吊装工作,随后再逐一完成钢结构的安装。这种非同寻常的施工步骤,成功破解了空间限制的问题,并确保了工序之间的完美过渡。
与天争时 暴雨中的“钢铁意志”
2024年春季,岭南地区遭遇了一场罕见的连续暴雨袭击。安环部主任叶翊夏的防汛日志中详细记载了令人震惊的降雨数据:4月至6月,累计降雨天数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3天,而最大单日降雨量更是超过了218毫米。
为了赶在汛期来临之前完成主厂房的封顶工作,项目部迅速搭建了“气象作战指挥中心”,并采取了“雨隙抢工法”。在连绵大雨中,200多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地接力施工。他们每人配备了三套工作服,现场还配备了不间断运行的烘干设备,确保工服在潮湿和烘干之间不断循环。经过11天的努力,成功完成了8榀钢屋架的吊装任务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最终比预定时间提前了36小时实现了主厂房封顶的目标,充分展现了“逆行者”的责任与担当。
自3号机组于2024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直至4号机组圆满完成,安徽电建二公司在东莞树立了“气电”领域建设的新里程碑。目前,清洁能源正通过电网流向湾区城市群,工业蒸汽助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座汇聚创新智慧的绿色电站,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电”,滋养着湾区的肥沃土地,谱写着一曲“双碳”目标征程上的感人乐章。(张旖曦 陈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