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IPO第二批的现场检查名单近期公布,涉及12家计划上市的企业被选入检查名单永川行政服务中心,具体为上交所8家,深交所4家,这一数量显著超过了去年同期被抽中的企业数。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的院长田利辉指出,现场检查的核心在于运用市场化方法甄别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以避免那些存在问题的企业在申报过程中过度消耗市场信心。同时,被选中接受检查的企业数量的增加与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数量同步上升,这表明监管机构通过实施现场检查,严格把控了上市门槛,从而在源头上提升了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在12家企业的申报材料接收情况中,11家都是在6月份提交并得到了处理,而只有1家企业的首次公开募股申请是在5月份被接收的。进一步观察它们的审核进展,其中9家企业已经完成了受理流程,另外3家则正处于询问阶段。
今年第二批现场检查的名单已经公布。记得3月份,中国证券业协会曾发布了2025年的首批检查名单,经过随机抽取,江西力源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有幸成为了被选中的企业。从历史数据来看,2024年共有4家企业接受了现场检查,而2023年则有17家,2022年更是高达34家。
第二批企业被抽中的数量相较今年首批及去年有所上升,这是为何呢?主要原因是抽选企业数量与排队企业数量成正比。按照现行规定,参与随机抽选的企业必须是那些未经过上市委会议审议且未曾参与过随机抽选的首发企业,其抽选比例固定为20%。换句话说,排队等候上市的企业越多,按照这一比例被抽中的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的数量也就相应增加。
自今年五月起,得益于政策扶持和市场复苏的双重推动,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申报和受理数量出现了显著增长。特别是在六月,多达150家企业提交了相关申请,其中沪深交易所受理的企业达到53家,这些企业原则上均被纳入了随机抽选的名单之中。
去年对现场检查的比例进行了调整,提升至当前的20%,此举旨在通过加强审核力度,对拟上市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借助监管的震慑作用,确保企业不敢在存在问题的状态下盲目上市。一位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门的人士这样说道。
现场检查机制起源于2017年,那时证监会开始对首次公开募股的企业实施实地审查,对初次上市的企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现场审查,以查处信息披露中的违规违法行为。2023年11月,证监会修订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规定在检查对象确定的情况下,即便该对象撤回发行申请,检查工作仍将照常进行,不会对检查的执行造成影响。同时,证监会和交易所仍将依法依规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换言之,IPO的撤回申请不再意味着可以一了百了。
对那些带病申报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威慑。在此之前,IPO企业中就曾出现过一经审查便立即撤回的情形,尤其是在高峰期,那些被抽中接受现场检查的IPO企业中,撤回或被否的比例竟高达70%以上。针对这一问题,证监会对于撤回率较高以及“业绩突变”等现象,明确提出“申报即承担责任”,对发现问题的发行方和中介机构实施“双重处罚”,同时通过资格处罚、最高额处罚等手段加强监管力度,这些监管措施旨在从根本上提升上市参与各方的质量和效率。
目前,这一状况已有所好转;今年,首批参与现场检查的其中两家企业,现正处在询问阶段。
现场检查与穿透式监管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对发行上市书面审核的深化与完善。监管人员亲临发行人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发行人进行全方位的内部和外部调查,特别关注发行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中介机构的业务水平。
该投行人士提到,现场审查的推进将对IPO企业的审核步骤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审查所需时间大约在1至3个月之间,待工作报告完成之后,才会继续执行常规的审核程序。
在12家企业接受现场审查之际,今年已有75家企业暂停了IPO审核流程,这其中既包括主动撤回申请的企业,也包括那些选择终止注册的企业。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都曾经历过交易所的详细询问,交易所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业绩稳定性、募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关联交易的合规性等方面。
田利辉强调,监管机构通过实地核查、询问交流、强化“看门人”责任等方式严守准入门槛,对IPO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惩处力度,并敦促发行方及中介机构切实履行职责,不仅针对保荐机构,还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纳入追责体系,展现了全面追责、严格监管的决心。
今年以来,已有19个IPO项目撤单,其中涉及中介机构或发行人受到处罚的情况,多数是在现场检查或现场督导过程中被发现的。众多券商、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事务所都牵涉其中。
汤哲辉,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预测2025年A股IPO数量将比2024年有所增长,且增长态势相对稳定。众多申报企业集中于国家重点扶持的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如此,审核过程对质量的要求依然严格,从企业申报到发行再到上市,严格把关的基调始终如一。在这一过程中,强化监管始终是核心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