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外景。新华社记者 张 帆摄
2025年,尽管欧元区经济并未迎来根本性的改善石家庄市神兴小学,欧元却意外地走强。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欧洲央行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可能进一步分化,这为欧元的升值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欧元区的外部账户状况显著改善,能源价格的显著下降起到了关键作用;最后,国际资本正回流欧洲,这正在重新定义欧元资产的定价机制。
自今年起,欧元汇率持续攀升,吸引了市场的极大关注。在6月27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在交易过程中突破了1.17这一大关,较年初增长了超过13%,这一涨幅已接近2021年的最高点。从名义有效汇率的角度来看,欧元相对于一篮子主要货币的升值幅度更为显著,几乎恢复到了2014年之前的水平。欧元若持续增强其升值势头,这预示着国际外汇市场结构性的变动即将到来,这一变化体现了全球货币政策的调整、经常账户的变动、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资金重新分配的深层次趋势。
为何欧元区经济尚未出现根本性的改善,欧元却意外地先于其他货币走强?这背后主要有三个关键因素:
首先,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为欧元的升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次,在过去两年中,面对通胀压力,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大幅提高利率。然而,自2025年起,市场对美国经济能够实现“软着陆”的信心开始出现动摇。再者,美国总统与美联储在何时降息的问题上多次公开发生争执,双方态度强硬,如同针尖对麦芒。市场传言指出,白宫可能对美联储的人事任命进行干预,此举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公信力构成了挑战。与此同时,欧洲央行在一年内连续8次下调利率,但其降息步伐相对缓和,并且持续强调保持汇率稳定对于控制通胀的必要性。这种所谓的“被动鹰派”策略,却意外地吸引了众多国际资本流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6月的议息会议结束后强调,对欧元区通胀的持续关注是必要的,同时,汇率的稳定也成为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其次,欧元区的外部财务状况显著改善,能源价格的显著下降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来看,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TTF)已从2022年的每兆瓦时300多欧元的高点降至目前的每兆瓦时不足40欧元,这一变化显著降低了进口成本。因此,欧元区的经常账户在2024年有望实现由负转正,并且预计今年将延续这一改善趋势。除此之外,依据欧洲统计局提供的信息,在今年前四个月期间,欧元区共取得了高达71亿欧元的货物贸易顺差,这一成绩是近五年来最为出色的。德国与荷兰对亚洲市场的出口正逐步回暖,尤其是那些与清洁能源设备相关的产品出口,其增长已达到两位数的水平。市场分析师普遍预测,伴随着全球制造业的逐步复苏,欧元区的出口增长势头有望继续保持。
第三,国际资本流向欧洲,正在对欧元资产的定价机制进行重塑。《2025年全球公共投资者报告》最新数据显示,超过16%的中央银行计划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增加欧元储备资产,这一比例是近五年来最高的。而在此过程中,美元成为了唯一一个出现净减少持有意愿的主要储备货币。法国巴黎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各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对欧元债券的再投资意愿在不断提升,特别是那些与绿色转型相关的债券品种。目前,欧元区的主权债券已经逐渐获得了“避风港”的声誉。这种趋势的转变,主要源于全球投资者对美国金融政策的独立性以及地缘政治的稳定性产生了疑虑,同时,他们也对欧元区的财政共识以及绿色投资的潜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欧元走强反弹,一方面对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构成挑战,因其汇率上升会削减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德国的机械制造业、法国的农产品和意大利的奢侈品产业等均将承受压力;另一方面,欧元的升值有助于减轻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降低原材料进口成本,同时居民购买力的增强也将促进国内消费,助力欧元区经济实现复苏和增长。
当然,欧元在全球范围内的升值影响不容忽视。若欧元升值速度过快,亚洲出口国家的货币可能会出现竞争性贬值,这无疑会加剧区域内的金融动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曾警示,若世界主要货币持续单边升值,全球贸易体系的脆弱性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
目前看来,欧元的价值重估尚处于起步阶段。欧元区经济的根本状况将决定欧元能否持续走强。若欧元希望成为除美元以外的全球主要储备货币,欧盟在财政、产业及金融市场等领域的一体化升级至关重要。升值只是表象,而制度构建才是其核心。至于欧元未来能上升多少,则取决于欧盟内部改革的进展程度。(作者:翁东辉 来源:经济日报)